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四语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时间 | 2018.4.10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岳晓春 |
参加 人员 | 四年级语文老师 | ||||
活 动 记 录 | 业务学习:让古诗教学焕发生命的张力 古诗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听身边的老师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兴味盎然?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疏通晓义把握尺度 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言语较多,又由于古诗高度的凝炼和跳跃,往往打破了语言恒常模式和组合规则,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而且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过去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这给学生理解古诗、欣赏古诗造成了障碍,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必须读懂,帮助学生较正确地释词晓义。 1、适当了解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和古诗的写作背景是把握古诗内容的第一道关。诗是诗人思想态度和人生理想的寄托,所以学生应了解写作背景与诗人的心境。例如,解读李白的诗,我们应把握李白积极向上,具有远大理想的思想主旨,唯此才能理解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又如《江雪》,了解诗人柳宗元作诗的那种被贬压抑、郁闷失意之状态,有助于学生把握诗形诗境。把握了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脉络,也就抓住了诗的感情主调。 2、准确辨析古今词义 如今的古诗教学由过去的极右(一字一词作分析讲解,把完美的古诗肢解得面目全非)变成了现在的极左(古诗教学只要以诵读为主),因为他们认为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赞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不是今义“坐下”,而是“因为”的意思;《夜宿山寺》中的“危楼”指高楼,并非危险的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山东”非今山东省,王维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这些词义要让学生怎么去意会呢?有针对性的讲解不同于“填鸭式”的分析、串讲,并不与课改理念违背,反而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只有当课堂学习或知识经验给予某种开启后,才能更好地意会课外大量古诗,促进有效地积淀。 3、完整把握诗体脉络 词义疏通后,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体把握。古诗的整体把握重在了解诗序、结构、表达等多方面的特色,并不同于熟背全诗翻译。如同唱歌,会唱出每个音符并不一定就能传神,需要将其旋律、情感起伏、华彩乐段自如表现才会有绕梁三日的回味。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需要找到埋于诗中的“线”,才有利于学生串起粒粒珠贝。如教学《山行》时,先让学生感受并描述一幅幅画面,再借助“山”把画面连起来,让诗人领着读者去山林中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深秋山林的美。诗词画面的“分”“合”,实际上是带着学生反复吟咏,整合头脑中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不仅能读懂诗词,更能体会到诗词独特的韵味。 二、朗读指导循序渐进 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古诗,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教师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读诗,读出韵味,读出节秦,读出意境,使诗歌“如出我心,如出我口”。 1、初读“放任自流” 初次读诗,学生不能透过精炼的文字感受其文字内涵,教师不必做任何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觉得该怎样读就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体验,自主感受,给学生充分自由读的时间,让孩子陶醉在自己对古诗的那份独特的理解中。这些理解或许不是很正确,但我们千万别去打扰孩子与古诗文字的时空对话。保护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是让学生喜欢古诗的第一道门槛。 2、再读“有的放矢” 疏通词义后学生对古诗会有全新的认识,因此在再读时他们就会在初读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此时教师在朗读训练中特别要注意诵读的层次性和灵活性。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节奏,语音,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各种模拟等,来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二度理解。 3、三读“入情入境” 如果说二读过后我们可以当诗人的朋友,那么三读就能成为诗人的知己。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读诵成韵,耳醉其声,从中捕捉随着声韵起伏传递出的审美信息、思想感情。值得开发的是高声诵读,在忘我地诵读中,既有助于入情入境,又能酣畅淋漓地渲泄自己的所感,学生的情与诗人的情达到和鸣共振,与诗人同忧同乐、同悲同喜。“配乐吟诵吟唱”是三读常用的教学手段,用古乐琵琶曲作为《枫桥夜泊》的配乐,教学生用古人吟唱的方法吟诵《悯农》,的确能产生回环曲折、蜜咏恬吟之美,达到“香销炉中,不火而熏”的境界。在音诗画的衬托下,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在与诗人秉烛夜谈。 三、品味语言别具匠心 1、抓住诗眼品读语言 诗有“诗眼”,这里的“诗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抓住传神的“诗眼”,细细咀嚼品味古诗的语言不失为上策。 2、创设意境内化语言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须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领会了古诗的主旨后,可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入诗”。如教学《赠汪伦》,“相聚的时光美好而短暂,转眼就迎来了离别,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大屏幕上一叶扁舟停岸待发,耳边传来《送别》的悠远乐曲,大诗人李白与朋友汪伦相别依依……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如:“李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小型表演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既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体会,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收益多多。 3、抛砖引玉感悟哲理 先哲曾说过 “诗必因情而发”。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是“应物斯感,感物言志”。所以读诗需要“入情悟理”,启迪心智,塑造灵魂,培养高尚的情趣,这应是读诗审美的至高点。 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感悟情理时,教师引导“书本上的知识很多很重要,我们只要学习书本知识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生1:“我不赞同!光学书本知识犹如纸上谈兵,关键要跟生活结合起来,那样书本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生2:“我也不赞成!我们知道学习不光要会查有字词典,还要会查‘无字词典’,我想我们学习也要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实际。”通过观点的探讨与碰撞,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蕴含的哲理。 四、 以点带面拓宽知识 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大有裨益。精读一首,带动一组,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应该是古诗吟诵课的教学特色。如精读了《赠汪伦》后,推荐一组离别诗: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选择其中关于离别的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朗读、欣赏。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将让学生充分感知: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除了选用同题材的文章,使之相映生辉;也可选用同一作者的作品,加深对该诗人的认识;还可选择思想情感上相对的,反衬成趣。 古诗词,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透过显性的寥寥数字,能折射出生命的张力,能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想象的天地,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让孩子进入古诗词的情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 ||||
时间 | 2018.4.17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岳晓春 |
参加 人员 | 四年级语文老师 | ||||
活 动 记 录 | 1.确定本年级督导评估课课题《云雀的心愿》。 2.集体备课。 | ||||
时间 | 2018.4.24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岳晓春 |
参加 人员 | 四年级语文老师 | ||||
活 动 记 录 | 1、集体备课 2、交流本周教学得失,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 ||||
时间 | 2018.5.8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岳晓春 |
参加 人员 | 四年级语文老师 | ||||
活 动 记 录 | 理论学习: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境界 一、举象:还原语文的生命图景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造境:创生语文的生命境域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入情:体验语文的生命温度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战友邱少云》 四、会意:感悟语文的生命哲思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 五、寻根:传承语文的生命价值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
时间 | 2018.5.15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岳晓春 |
参加 人员 | 四年级语文老师 | ||||
活 动 记 录 | 集体备课 再次探讨督导课中的一些环节, 共同探讨, 集思广益, 争取设计出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