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
周丽萍
一、重温草原美景
1、上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草原,美美地品读了第一自然段后给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这么美的文字有的同学可能都会背了呢,在安宁静谧的音乐中美美的读一读或背一背
【图片配乐】学生在乐声中看图背诵描写草原美景的语句。
3、作者实写景,却在字里行间暗含着对草原的深深赞美,这就叫情景交融,这样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二、感受人民热情
1、过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文字)这就是作者初入草原的感受,它除了美之外,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大、静)
具体说一说。初入这句话怎么就体现出静了?赏析一下。(以动衬静、静中见动、寂而不死)(师生合作朗读)
2、学习“热情远迎图”
(1)就这样走了许久,情况发生什么改变了?你们听【配乐:赛马】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2)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一场面的?
【文字出示】
(3)这一段写的什么?迎客的场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像一条彩虹”说明衣服漂亮,是节日的盛装,可见人民的热情。“飞”看出他们迎客时怎么样?(读出急切)这段还写到飞呢,找一找,何止是马在飞,其实更是人在飞、心在飞、情在飞啊!原来蒙古人民的这种情就含在了飞这个动作里。(动作)
★“几十里外”,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其中蕴含着主人对客人的重视,所以,数字中也含情。(数字)
★“欢呼着”热闹吗?除了有欢呼声还有什么声音?真热闹啊!(读出热闹)汉族客人的到来使蒙古人民像是在过节一样了,声音中更是含着情啊!(声音)
小结:读着读着,眼前是否出现了群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场面(出示图片)想着画面,一定能把这种情读出来。试试看。
3、学习其它几幅画面。
(1)刚才,我们从声音、动作、数字中感受到了蕴含在其中的这种情,请用这样的方法品味下面的场面,找到带着情的动作、声音、数字。先批注再读一读。
(2)交流
(3)再次体会情景交融:无论是从几十里外的热情远迎,还是蒙古包外的激情相见,或是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饭后的尽情联欢都让我们感受到草原不仅景美而且人更美。作者就这样,把对蒙古族同胞的这种深深的赞美之情融入到了这些场景中,这就是情景交融。
三、体会蒙汉情深
1、【配乐】夕阳西下,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此时,作者情不自禁又发出感叹——
这幅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出示小练笔)这里的情是指什么情?可以怎么来表达?(语言、动作)可以写哪些景?景是为了烘托情。
2、练笔
夕阳渐渐西沉
要求:
(1)情景交融:把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之情融入景色描写中,把对蒙汉情深的赞美之情融入场景中这就是了。
(2)用动作、数字、声音来体现出惜别之情。
3、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这可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多么深厚的民族情感啊!这可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比较老舍的《草原》与《藏北的草原》《梦中的草原》相似之处。
四、增强民族情感
1、【配乐各民族图片】其实,我们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俗风情,而我们汉族作为人数最多的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起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我们的国家。练习一已经收集过相关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收集少数民族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
2、作业
(1)把文中喜欢的段落、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2)把刚才的练笔整理好: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美 数字
16.草原 蒙汉情深 情景交融 动作
人美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