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
刘亚华 2017.11.2(校长聚焦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投影依次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学生: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诗句背后还隐含着道理呢,你知道吗?
2、揭题:这些诗,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哲理诗。(出示: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确:
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自己把这两首诗读一下,读准确读响亮了。
指名读(评价: 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相机评价:【读对的话】你做到了,读古诗一定要读得字正腔圆。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真棒!【读错的话】谁能做到一字不误?)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朗读古诗如果能把全诗读出节奏,就会有歌一般的韵味。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精读古诗
课前,刘老师发给同学们一把金钥匙和一份预习单,同学们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自学,现在,你能不能跟同桌分享一下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呢?
同学们分享得很热烈,我们全班一起来学习分享,好吗?
(一)学习《观书有感》(我们先来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
1、解读“清”:
(1)你知道这首诗,诗人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半亩方塘,也叫“水渠”“水塘”,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教室的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清)
(2)诗中哪一个字或者哪一句诗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再请大家细细研读下这首诗。
(3)生自学然后交流
△ 品“鉴”
△ 品“天光云影共徘徊”(看着这幅图,再读读诗句,你能不能用你优美的语句来描述一下这美景。)
蓝天,白云,绿树,都倒映在碧水中。一阵风吹过,水波荡漾,荡起了一圈圈涟漪,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随着水波来回移动。
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无比喜欢,留恋。让我们来美美地诵读这第一第二两句诗吧。
(4)看着看着,朱熹不禁自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在问什么?——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么清澈呢?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哦,方塘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永远清澈明亮。)
2、“观书”or“观塘”?
(1)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
(2)同学们,学贵有疑,请你读读这首诗的题目,再读读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内容好像和书没有关系。诗写的是源头活水。写的是天光云影。我认为写的是方塘。
师:是啊,这首诗写得是方塘的“清”。可是题目为什么写的是“观书有感”呢?是作者弄错了吗?
生:读书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反省自己,就像水可以倒映天光云影一样。我觉得朱熹是借方塘之水来表达看书的心境。
生:读书跟方塘引进活水一样,活水注入多,池塘的水就更清澈,一个人书读得多,那么它拥有的智慧和学问就多。
师:读书像照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小结:诗中有画,诗中更有理,朱熹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 让我们知道,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也只有不遗余力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会让我们变得聪颖,变得智慧,甚至像这方塘,拥有包容天光、云影的大胸怀!
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诵读一下——
3、拓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看:
出示片段:
片段1:要问田丹同学为何作文写得这么好,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片段2:要问朱熹为何能够如此巧妙地运用比喻,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诗句,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他是南宋学者,对经学、史学、音乐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他是哲学家,吸收和发展了程灏,程颐两兄弟的学说,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还是教育家,从教五十余年,有鲜明的教育观点。
他博览群书,精密分析,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被尊称为朱子。)
小结:朱熹就是在反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考中、学习中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了哲学家、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也写下了许多这样富有哲理的诗篇。让我们试着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过渡:朱熹通过一首哲理诗让我们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是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其实,刻苦读书的典故比比皆是,你知道吗?
1、理解第一第二句
交流:如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地读); 匡衡“凿壁偷光”(全力以赴地读); 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废寝忘食);还有李密“牛角挂书”(真是争分夺秒啊)闻鸡起舞(孜孜不倦啊)……
这就是——“古人学问无遗力”。无遗力的意思就是如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古人那样——(板书:孜孜不倦)
可是读书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看……(出示资料)
从古至今,太多的人都是如此,甚至有人终其一生才能有所成就,如郦道元……。这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如果读书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 “少壮不努力“那必定是——老大徒伤悲”“白首方悔读书迟——空悲切”啊!所以,读书必须——(孜孜不倦)还要——(板书:持之以恒)。
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读!
2、释题
这两句诗就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这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首诗的题目,你知道意思吗?陆游有七个儿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3、理解后两句:
陆游希望通过这首诗教育子聿不仅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读书,还要怎样?
生:读书不仅要——,还有亲自实践。师:为什么?
师引导:“纸上”什么意思?陆游那个时代,他所谓的纸上就是“书本”,现在我们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读书学习渠道有很多,那我们现在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也都是——“纸上”,可是这些获得可能都很肤浅,与“肤浅”相对应的词是——深刻,那哪个词的意思是深入地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板书:绝知)
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听老师来讲个故事吧。
出示:纸上谈兵图片,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赵括,他饱读兵书,谈起排兵布阵可是头头是道,可他为什么上了战场就失败了,甚至被杀了呢?不但害了自己,更是害了数十万士兵,甚至是赵国。
指名说:因为他只知道照搬兵书,生搬硬套,不知道变通,读书太死了,而且他也没有实战经验。
师:是啊,如果他只是读书人,这般死读书顶多只是有些迂腐,但一位上场杀敌的将领这般读书,那可是要丢了性命的呀。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引读)光读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再来指导实践。
多么深刻的道理啊,这也是首哲理诗。
13、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陆游的谆谆教诲,更记住这做读书学问的真理!(生齐读)
四、回归整体
1、读书贵在疑,读书还贵在融会贯通,同学们,再读这两首诗,想一想,这两首诗它们最主要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预设: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主题相同)的哲理诗。
2、 你们能不能把这两首诗联系起来讲讲你今天所明白的道理?
老师小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啊,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多汲取新的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聪颖睿智豁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光读书还不够,还要知行合一,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3、其实,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实践,陆游有一句很经典的诗,一定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那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同学们课后可以再用心体会一下。
五、作业:1、《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熟读成诵。2、课外搜集说理诗,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
22古诗两首 哲理诗
塘 清 ------ 活水
人 智 ------ 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绝 知 ------ 躬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