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8-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马桂玉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策略

关于提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论文中已经探索出一些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很多研究者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与计算有关的知识,归纳他们提出的有关知识,主要有:数的认识、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如郑俊选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中提出:“数的认识是学习计算的第一步。”他认为认识了10以内的数,明确数的实际含义,为学习10以内加减法做了准备;认识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数位,为学习100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做了准备;认识万以内、亿以内的多位数,进一步明确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读法和写法,为学习多位数的四则运算做好了准备;认识和理解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了准备。

2.讲清算理

很多教师都认为,不管计算题多么复杂,都需要运用到基本的算理。曹培英(2012),认为算法要靠理解和巧思活用,即理解算理才能来达到熟练。这才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内涵”。在讲清算理上,教师们也有一些好的作法,宋海鸥在《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2013)中提到,教学算理时,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重视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让学生学会运用简便算法

很多教师都在研究中提到了简便运算,简便运算可以很好的体现运算的灵活性。黄雅轩在《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中提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能灵活的将运算进行简化,从而提高运算速度与准确率。另外一些教师的作法是让学生记住常见的数据,如周建东在《课改后小学生计算能力钝化的分析与研究》中提出: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对二十以内加减法、二年级对表内乘法、三年级对凑整加减、四年级对凑整乘除、五年级对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形成脱口而出。笔者认为,这些常用的数据还可以是1到20平方的结果。计算圆周长、圆面积时,也要求学生熟记 2∏~9∏、16∏、25∏、36∏的数值.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与速度。郑俊选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一书中第七章计算教学中提到“能简算要简算”的提示可以省去,让学生把简算变成自觉地意识和行为。

4.加强训练

很多教师持这样的观点:单拥有计算的兴趣,掌握定理还不够,还需要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达到对定理、法则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在训练中提高计算水平。针对计算的不同类型,教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1)口算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便速算两种.这里的分类是单指基本口算。

老师们的研究有一些共同之处,如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特殊数据,口算方式采取视算和听算等,如刘敏的《听算训练对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2014)口算时间每天课前进行5分钟口算等。

杨香在《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中提到口算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多个时间段加强口算练习,“开火车”,“摘苹果”,“比一比”,“我出题你来答”“一分钟口算”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姜朝芝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中强调要使计算直观形象。

(2)笔算

关于笔算,黄雅轩(2013)认为;教师可以集中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多样的题目,这样都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避免那种机械反复的训练方式。刘相全在《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归因与对策》(2012)一文提到小学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计算能力,他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提出不练或少练就能掌握知识是假话和空话。教师应该把必要重复与机械训练区别开来,关键在于要把握好度。

(3)估算

黄雅轩(2013)在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中提到估算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如人数、车辆数是整数,计算各种合格率、及格率等不会超过百分之百等,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让学生进行估算,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估算的方法。

博士论文中,司继伟博士的《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从小学生估算能力的现状,影响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提高小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小学估算能力做了全面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从现状上看,小学儿童的估算能力存在非常明显的题目类型差异。他们所给估算值距离精确值的偏离程度随问题难度上升而逐渐增大。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在不同年级所受题目类型的影响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估算策略发展的侧重点。司继伟博士使用自编的问卷得到了四个估算情感维度:数学自信心、估算情感认同、精确答案偏向和估算有用性认同。他的论文中提到了一个新构想----估算加工过程的元认知理论。

除了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计算分类进行常规的训练外,很多教师在研究中还提到了针对错题的训练:即平时批改作业准备一本错题本,将错误记载下来,发现共性并找出典型错例,对症下药,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再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研究者在论文中基本都提到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即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加强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计算兴趣,同时注重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包括认真审题的习惯、仔细计算的习惯、自觉验算的习惯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6.计算和生活相结合

“解决问题”与“数与运算”紧密结合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感受计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法则的内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卢素慧在《浅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7.争取家庭的支持

除了在学校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研究,一些研究中还提到了家庭对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作用。杨香(2013)在论文中调查发现,很多留守生、空巢生计算能力提高受阻的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有效督促和监管,教师可以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支持,一起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王庆玲(2013)认为要选取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微信图片_20180522103620.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