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叶

 

 

时间

 

 

4.17

 

地点

 

和善楼会议室

 

主持人

 

单雪莲

参加人员

 

一语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记录

 

1.确定一年级语文督导评估课课题《小猴子下山》。

 

2.集体备课。

 

 

 

 

时间

 

4.24

 

地点

 

和善楼会议室

 

主持人

 

单雪莲

参加人员

 

一语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记录

关于举行语文教研活动的通知

根据学期计划,经研究决定,于418日(星期三)举行低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执教者:陆叶,执教内容:《动物儿歌》。本次活动主题为:“有效识字,扎实写字”。时间为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在一(4)班。请一二三年级语文老师准时参加活动,听课评议在下次备课组活动时进行。欢迎其他空课老师前来听课。

2018417

听教研课《动物儿歌》。

 

 

二、各位老师交流听课心得。

 

 

张玉娟:陆老师课堂上识字教学进行地非常扎实。在识字教学中,陆老师通过图文识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游戏读、儿歌中读等多种识字方法和认读方式让孩子与生字多次见面,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识记了生字。除此之外,陆老师还指导孩子利用象形字、加一加、编儿歌等多种方法识字,丰富多样,灵动智慧。

 

张海霞:我很欣赏陆老师指导孩子读儿歌、背诵儿歌的环节。让孩子带动作读、打节拍读、师生对读、师生问读等,比如:“老师问:“蜻蜓半空干什么?”“蜻蜓半空展翅飞……”多种方式读课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孩子从读到背会无痕迹,水到渠成。

 

顾新亚:陆老师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陆老师在课堂上以读为本,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找一找文中一共介绍了哪些小动物时,通过分类识记的方法,把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宝宝全都归类在了一起。一些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些这些生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左边都是“虫”字旁,而且它们的读音都与右半部分有关。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形声字这一类字的识记。

 

陆韵艺:这堂课是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的一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上得有条不紊,将字、词、句展示在学生面前,条理清晰,循序渐进,老师教法得当,学生学得轻松。整堂课的重点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深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除此之外,陆老师也注重了说话练习,孩子们思维开阔,说得特别好。

 

 

 

 

 

时间

 

 

5.8

 

地点

 

和善楼会议室

 

主持人

 

 

单雪莲

 

参加人员

 

一语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记录

公开课通知

根据低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安排,明日(周四),由一(3)班陆韵艺老师上语文公开课,时间为上午第一节课,内容是《荷叶圆圆》,请低年级老师准时参加,也欢迎其他年级空课老师前来听课。

                                                                                     低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8.5.2

一、听公开课《荷叶圆圆》

 

二、各位老师交流听课心得。

 

顾新亚:陆老师在进行词语积累时,轻松有序。在认读字词环节,老师重点对“亮晶晶”和“笑嘻嘻”做了指导理解,通过观察异同,学生自己总结出叠词的特点。接着老师做词语拓展,可以看出老师课堂练习设计中注意梯度设计。对词意的理解,老师以词语搭配练习和多媒体展示画面(亮晶晶的星星,亮晶晶的宝石)的形式让学生形象感知词意。可见老师虽年轻,但能把握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规律,并善于合理运用,使词语积累过程轻松有序。

 

单雪莲:陆老师采用表演读课文的形式,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荷叶圆圆》一文中心内容是:通过小蜻蜓、青蛙、小鱼、小水滴的语言和活动来展示荷叶的美,表达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在指导朗读环节,老师带领孩子们表演读,让孩子们置身荷塘,化身小蜻蜓、青蛙、小鱼、小水滴,说它们说的话,做它们做的活动,边读边表演。这种课堂设计极大地激发起孩子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参与到文本中来,不是观者而是主角。从主角的角度去说、去读,去做,兴趣盎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意识在这个环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张玉娟:本课能够变换不同的教法、调整学法,保持学生的持久兴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内容一重复就会引来学生的倦怠。老师依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结构语句大致相同的四个自然段时,注意了教法和学法上的及时调整变换,使整节课的教学层次感强,兴趣点衔接连贯。例如,在学习“小水滴躺在荷叶上”一句中理解“摇篮”的意思,老师用了开火车读,做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词意,但在接下来认识歌台、阳伞、停机坪等词语时老师不再简单重复上面的做法,而是把词语做成图片,让学生到黑板上来贴到正确位置。这个环节设计既避免了学词方法的单一,也符合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陆叶:老师在课尾声给孩子布置富有个性的拓展性作业,老师出示了几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心记录下来画面内容,想一想还有谁喜欢荷叶,它们在荷叶上干什么?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孩子们回家讲给爸妈听,怎么讲?用到刚刚学习的句子形式;讲什么?用到刚刚积累的语言词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用到刚刚学到的段落和句子的排列衔接,这就是对整节课学习最好的复习。这样富有个性的作业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起到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作用,老师们何乐而不为?

 

张海霞:课堂上,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根据一年级 孩子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如“荷叶是我的(    )。”“(    )在荷叶上(    )。”采用了补充句子的形式来培育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是每个低年级老师应该注重的地方。

 

 

 

时间

 

5.15

 

地点

 

 

和善楼会议室

 

主持人

 

单雪莲

 

参加人员

 

一语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记录

业务学习:《王崧舟: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课堂的教学艺术在于:

 

(1)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

 

(2)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

语文之问与科学之问迥异其趣。语文之问偏于审美,科学之问则重于理性。审美的问,自然以情感为逻辑之维,这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课堂主张。学生的种种叩问,其意并非在求得一明晰确凿之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问实乃不问之问、问不在问,这是一种饱蘸情绪的问、宣泄情绪的问、制造情绪的问,问出一种情绪、情意和情味,也就宣告了“问”这一存在的终结。

将“问“引向深入,从而使”质疑“和”感悟”在言语的情味和意蕴的理解场中走向视域融合。

 

(3)情与情的共振——教学艺术的超越

诗意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4)反教材——教学习性的超越

对教学习性的超越,应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砥砺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常常遭遇到的“高原现象”,其实就是某种教学习性所起的下意识作用。超越教学习性、突破高原现象,一在教师的细读功夫,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已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二在教师的倾听功夫,通过倾听捕捉学情、理解学情、适应学情,由“师本语文”进一步转化为“生本语文”。

反教案教学,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牵而弗道”、“达而弗开”、“抑而弗强”,靠的则主要是教师丰厚的专业血样、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5)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

课堂之“趣”,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自然呼应,更是对诗意语文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作出的某种自觉回归。这种“游戏精神”,无论从课堂的表现形态还是从深层结构审视,都给诗意语文植入了某种更为本质,也更为强大的精神基因,那就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教学境界。王崧舟曾经这样阐释自己的风格转型:绚烂也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罢,以风格视之,诗意语文的确在变。但这只是外相之变、皮毛之变,居于灵魂之所的境界却如如不变,所谓“寂寂孤月心,亭亭圆泉影”是也。

  不变的是境界。唯有境界,才是诗意栖居的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