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莫金霞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每人花期不同。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细心呵护慢慢长大,陪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读了这诗一般的言语,真是让人如沐春风。可是我觉得这段文字,并不适用于对我们广大的教师群里,因为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等耐,我们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与孩子们短暂的相处时间内,让孩子不断进步成长。
经常有老师对学生这样说:“你才上小学就这么差,以后怎么办?”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学习上有困难,并不代表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有困难。通常并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想在短暂的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做到省时,高效。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普遍都是班级授课制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代替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大量系统的知识,但由于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也不够,所以接受能力就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也形成依赖性,习惯性不动脑,不擅长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巧妙融合。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这一课,角的概念很简单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如果老师借助三角板、图片等工具加以演示,学生一定很乐意去探索生活中的角。我在上《角的度量》这节课时还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动态的角,由00到900再到1800,感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动态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专家说过:“一节好的数学课至少有两次组织学生讨论的活动。”这就是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一般来讲也是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我曾经听以为朋友说:“教学就像放羊,只要训好领头羊,其他羊也就听话了。”我认同一半,相比老师的唠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对于常态课,我们平时注意把教授、演示、讨论等方法相互融合,恰到好处,学生自然能真正参与学习。
二、问题设计个性化
在上面的内容提到了“教学就像放羊,只要训好领头羊,其他羊也就听话了。”我不完全认同。学生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他们会选择自己崇拜的、喜欢的人,也会逃避自己恐惧的、厌恶的事。
由于人的个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此特点,根据学生的日常举动、反应和态度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表扬,让这类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难点可以让优等生回答,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们一定也会拥有克服难题的勇气和成功后的自豪感。有些学生对天生对图形敏感,而有些学生对数字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用擅长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有些学生喜欢通分后比较分数大小,有些学生喜欢化成小数比较大小,有些学生喜欢化成同分子分数后再比较大小。学生的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个性不是又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并且个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共同活动,教学作为一项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合理的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动态,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需要针对该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做到个性化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同步。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把教材与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生活性的信息资料进行重组整合,使教学内容真实化、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搭配规律》这节课上用“小朋友给三个玩具木偶搭配两顶帽子,有几种搭配方法?”作为例题引入课题,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话题,后面练习部分的穿着搭配,饮食搭配等这些课程资源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更加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知道自己在教室里的具体位置,明白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摆设装修中去;1米有多长,就是大约张开双臂那么长,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么抽象的东西也可以用我们真实存在的东西表示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生硬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是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我们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我们再接再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更完美的课堂。
 
 
 
 
 

                                                         (叶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