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要求,笔者从教学预设、课堂生成、练习巩固三方面探讨教学策略。
1.教学预设的策略
(1)悉心挖掘素材
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助手,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数的运算”中蕴含着大量的转化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而是隐藏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中。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须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转化思想,将隐含于具体知识中的转化思想明朗化、清晰化。对教学素材进行分析时,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这一课,甚至不能局限于一单元,而要了解整个知识系统,把握教材的体系与脉络,了解这一课所处的地位,对将来的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转化思想,从而有意识地渗透。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乏能为渗透转化思想服务的数学素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恰当的教学素材,不仅丰富我们的课堂,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2)夯实基础知识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实现转化的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重视概念、公式等基本数学知识的教学,为转化打下基础。其次,在教学新授内容之前,进行相应的复习,将基础打结实,也是有必要的。
(3)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必须尊重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生长点开展新的教学。因而,教师要了解他们课堂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并且掌握到什么程度,还要知道在学生的生活中获得的已有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有促进作用,有些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状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积极主动参与
数学思想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纳,而是学生主动地感知、发现、探索。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积极地、自觉地、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就形不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自身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自己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转化思想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转化思想学习的素材,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亲自的实践活动中,感知、领悟、活化转化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索问题,解答的问题的良好习惯。
(2)丰富教学手段
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而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仍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需依靠形象思维能力的特点,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讲授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比如制作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将静态、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丰富的画面,使教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课堂中经历转化过程,在丰富的画面帮助下充分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比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中,学生难以理解3÷4的结果是3/4,教师利用课件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的过程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3/4块饼,降低了学习难度
(3)适当动手操作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手脑并用的操作会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在操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转化思想,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理解转化思想,从而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结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表述操作过程,这样的集体互动,也大大增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当然,在组织动手操作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比如:不能盲目地为操作而操作,操作前要明确操作的目地,有计划地进行,操作过程中也要进行思考,从中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探索算理时,教师应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同一张纸上表示出5/8和2/8的部分,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将5/8和2/8合并的过程,理解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算理,有利于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
(1)及时归纳点拨
归纳总结的作用是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之中的,且零散而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后小结,单元小结或总复习时及时归纳,使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系统网络中,逐步完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提炼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更深刻地了解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有利于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师教学新知或组织学生练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及时揭示转化思想的应用和作用,可促使学生在今后学习新知或解题中自觉地认识转化并应用转化思想。例如在教学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例题后,及时归纳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及时点拨:刚刚同学们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像这样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方法就是转化思想方法。
(2)设计针对性练习
对学生转化思想的渗透不是靠一道题、一节课就能一蹴而就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而是得经过长期的、不懈地练习题训练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渗透和行之有效的反复练习,才能深化转化思想的印象,才能真正地领悟转化思想的真谛。如果只是一课两课的课堂教学渗透,学生只是在头脑中形成浅层的表象,初步地感悟转化思想。如果没有长期地练习训练,学生并不能将转化思想内化为能力,不能自发地、主动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或为学习新知识所用。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解题,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是亲身体验和获得转化思想的过程,也是通过运用加深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或设计习题时,一方面要注意习题的针对性,既要结合知识技能又要达到训练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习题的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进步,使每个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第三,习题要具有挑战性,形式要多样化,能够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
(马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