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主动学习
发布时间:2015-11-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莫金霞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契机,所有的语文教师竭尽所能,试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应有尽有的王国。语文课堂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这里有悦耳的音乐,赏心悦目的图片,更有学生精彩的才艺展示。看似热闹的课堂,真的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吗?教者力求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这毋庸置疑。可是,这样一种极力追求奢华、轰动效果的方式,使得语文课堂的浮华之风愈演愈烈,大有不断弥漫之势。这样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活跃”,却少了一份“真实”。
不同的老师,侧重点不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我自己在教学《第八次》这一课时,特意做了一个教学课件,试图通过形象的教学刺激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对这篇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而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确实被激发了,上课的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可是,我却总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设目的,似乎缺少了一份真实感,学生似乎游离在课本之外,纯粹让课件牵着鼻子走了。之后,我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她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手段辅助教学,而是扎扎实实地着眼于课本,让学生走进课本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尽管这是一种很传统的教学模式,却给整堂带来了多处亮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加上课件的推波助澜,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新鲜感。殊不知,赶时髦、走形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也让语文课多了一丝浮华之气,少了一份真实感。究竟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觉得以下两点需要我们不断斟酌。
1、打造课堂的“真”
新课改中的三维目标明确要求我们要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理知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必须是一个求“真”的课堂。学生个体由于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这是允许的。每一篇文章我们都需要引领学生体会正确的情感价值,引领他们知情明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允许课堂上存在不同的音符,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心理,往往让教者变得唯唯诺诺,成了教学的绊脚石。语文课堂要还学生选择的权利,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完全撒手不管学生,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对新课改的一种曲解。作文教者,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有位先哲曾经说过:美的东西首先必须是真的,否则它的美就如同昙花一现。语文课也同样如此,必须要真。
2、打造课堂的“实”
“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者教学方式朴实,一是学生的语言学习扎实。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件教学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诚然,课件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教者的教学更声情并茂。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也脱离了课本。场面热烈、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会长久,传统而优秀的教学模式始终不会被淘汰。作为新老师,在这方面我感触最深。每堂课,我都精心准备,试图通过自己华丽的辞藻让学生与我同悲同喜,同欢乐同伤悲。可是,这样的课堂收效甚微,因为,我只注重表现了自己,而忽略了学生的说,模糊了语文课堂角色的主次。这一点是我今后教学中必须要纠正的缺陷。
语文课要重视实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揣摩,反复地推敲。可是,基于学生生活阅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于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有限,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适时的点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有成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真实的“语文味”,而不应只做表面功夫。在语文课华丽的外表下,还应该有一份原汁原味的情感。让学生爱上真实的语文,打造一个真实的课堂。

                                                       (莫金霞)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