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动发展就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本身教学方式的优化迫在眉睫。
在每节语文上新课的导入部分,是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的最佳时机,精心的设计开头往往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在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若教师直接说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效果,肯定远远不如这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我们伟大的词人苏轼也被这明珠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迫切地想知道苏轼到底怎么写的。
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表现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学会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尤其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写事文章的有详有略、点面结合、真情实感的书面专用语,不如让学生在篇篇例文中感受这习作的技巧,更不如让学生在自己的写写改改中,同伴的评评改改中自己揣摩到这习作的方法。
每次教学前都要让学生预习,带着问题去学习,远远比盲目的学习来的效果好。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学会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潘忱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