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分组讨论”的有效性的一点感想
发布时间:2015-09-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莫金霞

 

自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走进课堂。其中“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更是受到众多老师的喜爱。于是我们可以在林林总总的公开课上,看到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几乎成为“必定上演”的程序。一堂课热闹,有气氛,还切合了新课改的要求,看似非常精彩。然而,待我们静下心来,却发现其实“分组讨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的。例如:

1、学生自我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但很多教师为了给分组讨论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就缩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抛开课本谈拓展、谈探究,那就如在云端行走,是那么的不切实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要靠自己的力。”如果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就砍掉静静读书的环节;时间一长,学生心态就会浮躁,他们对课本的阅读也会失去兴趣,没法沉浸其中。另外,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2、合作交流效率低下

首先,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交流根本不能深入。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很多教师课前根本没有要求学生准备,上课提出问题后就直接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浮于表面,既不能拓展,也不能深入。而且很多教师为了留下充裕的时间讨论,就压减了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然而分组讨论探究又必须有学生个人的思考为基础,然学生在讨论中汲取精华,而且个体的思考别人或小组都是无法替代的,只有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再展开讨论,才可能有一点就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这时展开讨论,才能擦出思维交流的火花。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前,务必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其次,在分组讨论时,部分学生缺乏自律能力,影响了讨论效果。小组讨论,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学生自己支配,但总会有部分学生喜欢浑水摸鱼,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趁机说说自己的“题外话”,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现如今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也不够,在分组讨论这种有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做一些小动作来彰显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分心,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再者,小组划分较随意,角色分工不够明确。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总是随意的让坐在一起的几个学生组成一组,这就使得分组随意,缺乏层次。当教师布置一个问题后,前面的同学转过去,和后面的同学随意地讲几句,就算讨论了。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纪录、总结,这种没有严密组织,合理的成员搭配的分组,就使得合作讨论效率降低。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日常的同学关系融洽与否也会对讨论的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果小组成员能够固定,不经常更换,并长期磨合,那么组员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和谐,对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小组成员经常调动,变更;讨论关系永远只是简单的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层次不在等同的水平等,都会使小组涣散,组员的关系陌生,从而对讨论态度冷漠,难以取得期望的学习效果。

3、教师指引不足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大部分教师都是持一个“等”的态度,或者思考自己下一个环节将做些什么,亦或者漫无目的地巡视,象征性走到学生旁边看看。其实在分组讨论时教师非但不清闲,而要担负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当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学生不清楚问题任务时,教师要耐心地反复说明;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更正;当小组在讨论时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点拨,使讨论顺利开展……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不能一味的肯定或者直接无视,更不能一个劲往自己预设好的答案上牵引。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我认为要提高“分组合作”的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分组合理,分工明确

合理的分组是开展课堂讨论的前提。每组根据学生个人习惯、性格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建组。因此,组内可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制约的良性发展。我任务可以在原有的小组基础上斟酌选任语文小组长,组长是活跃或者责任心强的学生,或者思维灵活但不够积极,也可以是自我自律较差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但目的是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与选定代表发言不同的是,我在回答展示时,随机选取学生展示,这样能够消除一些学生“不需要回答” 的侥幸心理,既避免了有人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却闲得无事可做,又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使其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

二、问题难易适中且有探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讨论效果的好坏。分组探讨重在培养学生解决有争议、难度大且需多角度思考的问题的能力。净尺寸很多教师将小组讨论应用在梳理课文、划分结构、初步感受文本情感等方面,比如我在教授《桂花雨》一课时,将讨论的题目设为“概述课文内容”和“找我我们一家对桂花分别怀有怎样的情感”。在巡视中,我观察到学生在组内讨论时并没有对文章深入研读,而是走马观花后般大致浏览一遍全文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做记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缺乏对文本深入透彻地研读,缺少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忽略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使课堂中心发生偏移。探讨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当然,设置的问题还要细致、具体,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在教四年级上册《春联》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问题—— “比较春联与一般古诗的异同”,观察到学生在讨论时无从下手,之后,我反思学生可能还不知如何比较阅读,我这样没有针对性,笼统地提出问题,对于班里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完成。

因此,再教本课时,我应先简短地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比较阅读,再让他们从“语言风格、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两首诗,问题明确了,他们就不会再像无头苍蝇,无从下手。

三、合理设置讨论时间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掌握好用于分组讨论的时间,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能让小组讨论只是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形式。一次公开课,我将分组讨论时间设定为8分钟,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问题的陌生,搜集汇总速度慢以及整体协调能力不足等都会使得讨论时间拖长。所以我只能在巡视时我不停地催促、提示,才勉强花了10分钟完成任务。这次教训让我知道,合理设置组内操作流程、给学生具体的提示、设置缓冲时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备课充分,随机应变

分组讨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增强学生自信。因此,设计课堂分组小组讨论时,一方面要认真组织、巡回指导、维持秩序;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准备,对设计的问题深入研究,做好学生的问题预设设,以防出现问题手足无措。

依旧记得我在教学《虎门销烟》一文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鸦片销毁了,以前吸食鸦片的那些人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会怎么想,会怎么来评价林则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想?”让学生简短讨论,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鸦片没有了,我以后烟瘾要是犯了怎么办呢?我去哪里弄鸦片吃呢?”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沸腾起来,全班哄堂大笑。有了经验之后,我先肯定了他能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指明文章的价值取向,指出他思考的片面性,然后因势利导,将文本辨证的思维方式渗透进去。

语文课堂分组讨论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滥用,但如果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也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的。以上就是是我关于语文课堂“分组讨论”的一些愚拙之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精心准备并组织每一次分组讨论,不让分组讨论成为语文课堂活跃气氛的一种形式,而是要将其正在利用起来,使其成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陈晓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