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等体验过程。结合本学期的一堂课浅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过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较抽象,但其实又与生活很相近,如汽车的重量、卡车的载重量、大型动物的质量等用克、千克作单位,明显不适用,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出新的大单位吨。
二、主动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1吨究竟有多重呢?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直观的看一看,放在手中掂一掂。因此,我创设了一些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如:先请几个中等身材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重量。有的说31千克,有的说29千克,有的说28千克,按每人30千克估算,大约要33 个人的体重合起来才是1吨。请33个学生围在一起,让学生从数量上,大小上直观感受1吨的重量,体会吨这一单位。
三、将数学融入生活,在运用中升华数学知识。
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学生对1吨的重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提供了多种积少成多是1吨的素材,造1座一层楼的房子要用的水泥1吨,每包水泥50千克,就有20包。 10个重量为100千克胖子是1吨,2只老虎的重量大约是1吨。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