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4-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燕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

(课题设计)

武进区芙蓉小学 刘亚华、张燕

一、研究背景

    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四种学习即表明21世纪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自己的课程目标时都突出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特点。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重点放在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上,把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目前,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们检索、搜集到的国内外资料看,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在于: 1.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探索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使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2.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进一步摸索出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对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主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把握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地处偏远小镇,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行为有小方面的改进,但缺乏规范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经过区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合理预设与科学生成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实践,教师在学生主动发展方面有了观念上的改变,教学方式也有改进。如何让教师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以促进学生真正的主动发展?为此,我校选择《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的课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我校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理论思考

   (一)关于概念的理论分析

    关于“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指发展主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下在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而获得的主体发展。它包括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主动发展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上考察不仅要看它培养的人是否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已经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备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品质能否设计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我们所说的“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至少涵盖这样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同时又是由教师既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辨证统一的基本教学观出发,后者实际上构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部分。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行为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技巧与能力的综合。 2.以教学过程为线索,教师的教学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1)课前的教学设计技能; (2)课堂教学技能;(3)课后指导技能;(4)学生与教学评价技能。 3.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涉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技巧与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构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总是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反映出来。

(二)理论依据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并将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摆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倡导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课题研究奠定人文基础。它使我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并给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主动发展。

2. “学习与发展”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强调,要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并以思维品质为核心来建构学科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辅之以有关学生成长和培养的理论及有关创新教育,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参考。通过关理论支撑与操作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来制订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教学行为规范和优化策略、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理论假设

    运用主动发展的理念坚持并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之中。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实践要以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归宿点、研究问题的根本点。

优化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键是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着眼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适时的调控。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对教学行为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形成能够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

3.通过研究,形成我校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和教学行为策略。

4.通过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内容:

    1. 对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教学行为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2. 以本校的教师为主,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优点和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包括课前预习行为、课堂教学行为、课后作业批改行为、组织学生课后学科学习行为、对学生个别辅导教学行为等方面。

    3.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研究制订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

    根据多年来常州市教学要求、常规,本校常规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出能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可观察、可操作的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

    4. 引领教师落实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研究

    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

    5. 基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评价的研究。   

通过教师教学行为,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依据该评价进行教师教学行为观察。同时把教师落实教学行为的要求纳入教师考核。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6. 着眼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制订和落实学生学习行为要求的研究。

   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相配套,研究制订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行为要求。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目前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优点和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先进理论、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并接纳和运用相关信息和资源,建构课题的理论框架。

    3.行动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和制订出符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探索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学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符合新教育实验理念精神,争创优质学校。

五、研究计划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准备阶段。申报立项,调查研究,建立组织,制订研究方案,课题方案论证。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学习方案、进行分工。

2.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文献学习、调查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小学专业标准等进行文献学习研究,讨论改革思路和研究策略。调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基于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并逐步在工作中实施。

3.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6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在全校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制订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行为要求。

4.第四阶段(2016年9月——12月):结题阶段。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作好结题鉴定工作。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学校分管教科研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为组长的总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与区教研室、教科室专家保持密切联系,请他们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两次。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课题研究,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

七、预期研究成果

    问卷调查、研究方案、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活动展示、教师论文、修订版本校教师教学行为常规要求、研究报告

八、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刘亚华、张燕 

课题主要成员:陆榕、周丽萍、莫金霞、梁晓英、邹彩虹、孟丽勤、缪小燕、周燕芬、吴敏

课题参与成员:高志舜、喻建杏、胡波、陈跃飞、姚丽娟、董晓平、陆云芳、顾洪良、张海民、张金标、陈芳、朱文波、朱燕、戴丽琼、高玉莲、王小娟、单雪莲、顾新亚、张玉娟、周小凤、任亚娟、杨露、朱华凤、刘丽萍、单银娥、冯姣姣、林燕、丁锋、张海霞、高丽芬、岳晓春、陈祥娣、马桂玉、金莉、冯琦、徐君、陈丹君、赵惠琴、杨洁、梁伊丽、莫玉娟、朱春漫、陈晓珊、潘忱俪、刘云洁、陈丽娟、周见宇、张华娟、朱爱芬、朱优华、马桃峰、许云海、巢玲、陆燕玲、王芬、汤夏芸、朱蓉、赵梓钧、周恩凯、白静、朱明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