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
申 请 人 刘亚华、张燕
所在单位 武进区芙蓉小学
申请日期 2013.12.30
审批日期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
一、研究人员
课 题 组 负 责 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科 | 工作单位 | 职务 | |
刘亚华 张 燕
| 女 女 | 42 32 | 小中高 小高 | 语文 英语 | 芙蓉小学 芙蓉小学 | 副校长 教科室主任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职称 | 学科 |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 ||||
陆 榕 周丽萍 莫金霞 任亚娟 邹彩虹 孟丽勤 缪小燕 周燕芬 吴 敏 | 小高 小中高 小一 小高 小高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 教学行为常规制定与行动研究 骨干教师示范 收集文献资料与行动研究 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 骨干教师示范 活动召集与记录 撰写计划与总结 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 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 | |||||
二、课题设计 | ||||||||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 ||||||||
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四种学习即表明21世纪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自己的课程目标时都突出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特点。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重点放在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上,把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目前,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们检索、搜集到的国内外资料看,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在于: 1.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探索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使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2.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进一步摸索出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对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主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主动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强,主要是被动应付,很多教师也主要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等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把握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地处偏远小镇,教师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因此,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行为没有大的改进和突破,缺乏规范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经过区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合理预设与科学生成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有大的改变,在课堂教学能力方面,也有大的提高,但是,教师教学行为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前课后,如何让规范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真正的主动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我校确立《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我校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 ||||||||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 ||||||||
(一)关于概念的理论分析 关于“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指发展主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下在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而获得的主体发展。它包括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主动发展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上考察不仅要看它培养的人是否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已经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备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品质能否设计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我们运用系统原理来分析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在其构成上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就是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有很大成分的无意性(多是有意后行为)和不自主性。这种显性行为可以在教学评价中直接认知和把握。其二,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内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在教学中,只有当内在行为全部投入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理论依据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并将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摆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倡导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课题研究奠定人文基础。它使我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并给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主动发展。 2. “学习与发展”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强调,要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并以思维品质为核心来建构学科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项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辅之以有关学生成长和培养的理论及有关创新教育,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参考。通过有关理论支撑与操作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来制订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教学行为规范和优化策略、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理论假设 学生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归宿点、研究问题的根本点,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激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
(三)研究目标 |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对教学行为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形成能够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 3.通过研究,形成我校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和教学行为策略。 4.通过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
(四)研究内容 |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内容: 1. 对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教学行为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2. 以本校的教师为主,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优点和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包括课前预习行为、课堂教学行为、课后作业批改行为、组织学生课后学科学习行为、对学生个别辅导教学行为等方面。 3.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研究制订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 根据多年来常州市教学要求、常规,本校常规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出能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可观察、可操作的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 4. 引领教师落实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研究。 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 5. 基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评价的研究。 通过教师教学行为,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依据该评价进行教师教学行为观察。同时把教师落实教学行为的要求纳入教师考核。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6. 着眼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制订和落实学生学习行为要求的研究。 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相配套,研究制订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行为要求。 |
(五)研究方法 |
1.调查研究法 以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目前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优点和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先进理论、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并接纳和运用相关信息和资源,建构课题的理论框架。 3.行动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和制订出符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探索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学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符合新教育实验理念精神,争创优质学校。 |
(六)研究计划 |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准备阶段。申报立项,调查研究,建立组织,制订研究方案,课题方案论证。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学习方案、进行分工。 2.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文献学习、调查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小学专业标准等进行文献学习研究,讨论改革思路和研究策略。调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基于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并逐步在工作中实施。 3.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6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在全校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制订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行为要求。 4.第四阶段(2016年9月——12月):结题阶段。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作好结题鉴定工作。 |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 |
问卷调查、研究方案、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活动展示、
教师论文、修订本校教师教学行为常规要求、研究报告 | |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 |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学校分管教科研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为组长的总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与区教研室、教科室专家保持密切联系,请他们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两次。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课题研究,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 | |
三、评审意见 | |
所在单位意见 | 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
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