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12小点具体为我们阐述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的行为。对照自己,课堂教学中又何尝不存在这些缺点呢?尤其对于第9条:“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利用课堂生成,有效地组织教学,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说到这点,不得不佩服许嫣娜老师,她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一些教学机智,她特别善于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组织教学,带来精彩。
教师备课,通常都会结合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来对教学活动进行一些预设,而且教学中也非常希望这些预设都能有效生成。可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预设的那样展开学习活动,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活动,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信息,有些是教师在备课时已经预料到的,而有些却是教师根本无法预见的。当然,这些信息也并不见得都是有效的。判断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的生成性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要想准确判断,必须深刻地研究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对整个教材和课堂的把握要了如指掌,任凭学生如何翻腾均能应付自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众多生成的不确定信息做出去伪存真的判断。当然,也不是说判断了就一定能抓住有效生成资源,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够果断地进行决策,随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取舍,然后充分地运用好这一信息,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讲得津津有味,忽然窗外狂风大作,黄沙满天,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接着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哗哗打在玻璃窗上,学生此时都望着窗外,再也没心思听我讲课,因为急着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的脸也顿时“暗”了下来,想把学生的心思拉回到课堂上,但我又转念一下,这是白搭,不如乘机让他们走出教室,观察下雨前后天的变化。于是我抓住了这突如其来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雨前的天气变化,雨中的景象,大雨如何退去的及雨后的大地景象,之后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想到最后竟变成了一堂成功的作文课。
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迅速思考作出判断,如果是正确的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坚决利用,反之我们要坚决摒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做一个有心人,将意外“点石成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体验和创造。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完整、不可复制的,新的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书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力与智慧的课堂。
(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