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调查目的
了解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并把握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教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二、 问卷制作、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及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对我校语数英及术科部分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教师问卷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2份。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1月5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与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回收的42份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整理、综合、统计与分析.主要分析如下:
1. 从选项上看在上课过程中,会以适当方式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占99%;偶尔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占1%;从未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的占0%。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定位适当、陈述清晰地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看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确实需要利用教学目标的精确度上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在引入新课时,对于创设情境的做法,80%的教师经常采用,10%的教师每次都采用,10%的教师偶尔采用。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收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对于我们教师教学来讲,良好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我校绝大多数都能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3.在谈到上课过程主要依据什么来把握讲课的快慢,78%的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来把握, 23%的教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只有7%的教师根据时间和内容的多少来把握。
4.在辅导学生功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反应的选择中,85%的教师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循循善诱。15%的教师选择耐心地给出答案。从这里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倡导已久,“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校绝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思考方式在思考中获得,思维品质在思考中提升。
5.从选项上看,绝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合作、自主、探究是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给孩子留足思考与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要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等能力培养。但还有不少教师不敢放手。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转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6.从选项上看,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作出简洁反馈,对课堂能经常进行小结或归纳,教学中及时及时反馈和必要时讲评作业……
四、总结
通过这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目前尤其要进一步加强:首先,细化解读课标各校要高度重视,解读课标上明白课,落实课标上有效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也就是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