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参与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我觉得首先要让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努力提高朗读质量。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要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在实践中,我发现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说话练习中,教师除了能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还有就是关爱每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自信与自弃存在一种累加效应,即越是自信的人,越会成功,越能成功,则越会导致更加自信。反之,越缺乏自信,则越会导致更深的自卑、自弃、则成功者越少。所以老师需要关爱每位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也不可能很高。老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关爱他们,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相信自己的优势和本领。
(周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