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来了》听后感
上学期,我有幸聆听了鸣凰中心小学的
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热情高,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在学的盎然的同时也学得相当扎实,达到了实效与趣味的共生。追根溯源,得益于:
一、巧设梯度 逐步深化
认识雷雨时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对于这一知识盲点的教学,教者分成了四个环节:1、看一看。教者将雷雨的形成通过动画片,将书上的文字形象化,让人一目了然。2、考一考。通过创创鼠考大家,明白一些自然科学知识。3、画一画。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合作,边说边画,将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呈现在眼前。4演一演。完全由学生合作表演,进一步深化认识。整个环节通过创造性的开展学习活动,将雷雨形成的科学道理情景化、童趣化、科学化,从而牢牢地扎根于心。
二、依托媒体 激趣激智
“观察雷雨”这一部分,教者用雷声刺激儿童感官导入新课,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回忆;接着播放雷雨来时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产生“雷雨时怎样形成的”探究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研究问题。
“认识雷雨”更是巧借动画化解难点,在生动通俗的画面中明白:哦,雷雨原来是这么回事。
“躲避雷雨”中当学生利用自身经验、认识谈论到不能在大树等高大建筑物下避雨这一常识时,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燃烧时,抛出视频填补认知空白。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呈现、补充正确科学预防雷电方法的视频,进一步提升认识。
三、激励评价 积极向上
赞科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是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的确,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自由的畅谈感受,才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在这堂课中,周老师就像是一位大姐姐一般亲切、可爱,无论是语言还是体态语,完完全全融入了孩子的心中。周老师始终用赏识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鼓励着孩子,激励着孩子。“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真棒,又闯过了一关。”……孩子们在这种平等、融洽、温暖的气氛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享受着老师的赞赏,积极向上,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