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巧抓优化要素,力促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1-1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燕
 

巧抓优化要素,力促高效课堂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张华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一个紧迫的问题。笔者通过参与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认为只有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机构,优化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优化    要素    目标

正文:

曾听一位老师上《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应该说这位老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充分,还花大力气制作了课件,课堂教学中又是读,又是交流,也算是“热闹非凡”。可课后当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文中的‘我’只向儿童多处行?”时,学生都回答我:“是因为景色美丽!”当我再问:“还有其它原因吗?” 几位学生却是一脸茫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一个紧迫的问题。教师们都在课堂中实践、探索着,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也有不少课堂“重复着昨日的故事”。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必须提供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实效,笔者通过参与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认为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以下几个要素,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 优化教学目标

低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够正确。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应以预设目标为主;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在预设目标时,我们要求教师能吃透教材,总揽全局,实事求是,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用教材教,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预设的教学目标及时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努力发挥目标的导学作用,又应把握有利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机遇,合理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目标一般应不超过20%

二、 优化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手段,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如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发挥其形式新颖、资源丰富、操作便捷等优势,能有效地缩短教学的路程。但优化教学手段,关键并不在手段,而在于合理应用。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优化教学情景。

(一)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如果把多媒体课件当成万能每题,无课不用多媒体,为用而用,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甚至会起到干扰作用。运用电教媒体,我们首先考虑它的使用必要性;其次考虑应该整合哪些教学资源;再次考虑应当如何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它。如作文训练《校园一角》:教学时,我先放放映春天特征、动静结合的校园一角录像,让学生欣赏优美动听的声音和形象逼真的画面。学生犹如置身于如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似乎也变成了一朵朵鲜艳的花朵,浮想翩翩。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指导《精彩的场面》描写时,为了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我让学生观看魔术师的表演时的动作,并思考他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我放慢镜头、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由于运用了电教手段,这堂课上学生观察仔细,叙述有条理,写出的作文盎然有趣。

(二)努力优化教学环境。

1营造宽松而有序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孕育智慧和创造的地方,因此,师生需要安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努力放下高高在上、充当权威的角色,支持和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有序的。教师仍然担负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2创设合适而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是智情统一的活动。优化教学情境同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

案例一:课始创设情境,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充分发挥“热身”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主要描述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一边播放“湛蓝的海水,多彩的海底,绮丽的海岛”等图片,一边配乐亲自范读课文,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触动了情感,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了课文的学习。

案例二:课中创设情境,推波助澜。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通过描写黄河的惊涛骇浪来反衬艄公的勇敢机智,镇静机敏。在教学时,可课件演示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让学生意图逼真的画面,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说说黄河,走进黄河,触摸黄河,从而体验那浊浪排空的气势,为下文的羊皮筏子和艄公的登场铺垫了一个动感的背景,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文本。

3凸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课堂具有现场性和动态性,一堂课中有许多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机遇,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把握、调整、推进和构建,积极促进师生互动,才能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这里也举两例:

案例一:把握学情,及时调整。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我设计了三个自学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2.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说说《天鹅的故事》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第三项自学要求不明所以时,就及时降低了难度,能完成前二个要求即行。然后通过质疑、讨论、讲解等方法减少梯度,同样使学生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二:顺水推舟,师生共建。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教师指着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的画面问:看着种田人田里长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教师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教师扮年轻的种田人,让学生来扮老农上来教育他。这样,寓意的得出便水到渠成。

 4重视相关教学资源的拓展。适时、适当、适度的教学拓展是对教材资源的补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因此,我们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研究。

三、优化教学结构   

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我们认为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块状结构。这些块面密的“密不透风”,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疏可走马”,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思索回味。这种块状结构,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采用一些“变式”。这些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黄河的主人》就有一条反映作者看到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艄公后感情变化的一条主线。开始作者看到奔腾的黄河感到“胆战心惊”;看到羊皮筏子鼓浪前行,感到担心;看到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感到惊讶;感悟到艄公的镇静、机敏时,又感到敬佩。抓住这一条主线来教学,就真正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夹竹桃》中文末:“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两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留恋和热爱。教学时我们紧扣这两句话设计了辐射式的问题:从全文哪些地方可以反映作者对夹竹桃的留恋和热爱?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夹竹桃引起了我的哪些幻想?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教学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例如《学会合作》这篇课文,老师可带领学生在理清“人人都离不开合作――合作的意义――如何才能有效合作?”的议论顺序后,直入“如何才能有效合作?”一部分,其他部分则让学生自读质疑。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探究。如执教《爷爷的芦笛》时,学生讨论“强强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的时候,有个别学生说强强是个胆小的孩子,我没有回避或直接给以否定,而是抓住契机进行“有人认为强强是个勇敢的孩子,有人却认为强强是个胆小的孩子,着矛盾吗?”让学生尽情地陈述理由,最后在辩论中学生达成了共识:强强开始感觉害怕,但听到芦笛声,就想起了爷爷对他的教诲,便很快地战胜恐惧,变得勇敢起来。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先学后教。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时可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的教也更体现针对性和高效率。

   实践证明,这种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益处。

四、优化教学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学从带有惩戒色彩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现代模式,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学生本身,评价的目的是教育,要让学生体会到评语中寄托着教师的爱与尊重,应该通过评价区唤醒、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评价的的效果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学到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皮痒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强调教学评价应该是立足于发展的评价,应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避免廉价表扬,避免粗暴指责。

)鼓励性评价。我们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能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读书(学习)。”“你的见解是独到的!”“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试试!” ……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产生内驱力。

)导向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发言或读书提出评价,使优点得以扩散,短处得到避免。“你读书的声音很响亮,节奏再快一点就更好了。”“这个思路真不错,我们还可以深入地进行思考。”“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如此清晰、明朗的评价,必定能起到举一反三、步步深入的效果。

)纠正性评价。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较多错别字时,可以建议:“请你每次作业后,再多一次检查。”当学生回答文不对题时,可建议:“再读一遍题目,你会有新的想法。”当学生不能按程序进行实验时,可建议:“先思考一下实验过程,要不,你会遇到麻烦的。” 学生在认识不足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深深感到,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管理等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保证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张尚兵《论课堂教学要素的最优化》《廊坊师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4

          曹庆祖《关于有效课堂教学要素之初探》 《中国人民教师》2008年第2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