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1-1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高效课堂

芙蓉小学  

摘要: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就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的过程。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要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索    合作    高效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学者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保证学习的有效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就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一些运算规律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一些结论,获得一些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形成一些运算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对象,在发现——验证——概括等动态的探索过程中去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个规律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过程。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创设问题情境:“①校服上衣每件25元,裤子每条22元,如果我们班(40人)每人订一套,一共多少钱?②图书室黄老师买了每本12元的连环画101本,她需要付多少钱?想一想,怎样算可以更快些?”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法,经过大家的交流和整理,得到:(25+22)×4025×40+22×4012×10112×100+12×1。接着,在整体框架上我舍弃了“用这两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一个一般结论,然后更多地通过练习应用这个规律”的通常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概括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

“你们觉得,这两个等式中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吗?”我相信他们会有所发现。

“第②题等号右边的1001加起来就是等号左边的101。”

10112,可以先算10012,再加上112。”

2522的和去乘以40,可以用2522都去乘以40,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101就是1001的和,这个和去乘12,就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去乘12,再把积加起来。”

……

“这两题有这样的共同现象,你会想到什么呢?”我试着问。

“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对于其他的数也这样吗?”果然有同学提出。在前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的基础上,一部分同学开始有这样一种意识了。

“问得好!”我边表扬边在黑板上写下两题“(17+10)×5125×(80+2)”,请同桌各试一题。

“我是这样算的:(17+10)×527×513517×5+10×585+50135,所以(17+10)×517×5+10×5。”

“我算了125×(80+2)=125×8210250125×80+125×210000+25010250,所以125×(80+2)=125×80+125×2。”

“老师给的这几题都有同样的现象,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呢?”“我们能不能自己举些例子来看看是不是这类题都有这样的现象?”“这个想法多好呀!行动吧!”(小组活动)。

……

“看来,这是适合于所有数的普遍规律,现在你能试着概括这条规律吗?”经历了大量例子的验证、表述和交流,让他们尝试概括。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所得的积相加。”

“不一定是‘乘以’,‘乘’也可以的。”马上有人补充。

“老师,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

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使认知任务本身就具有了一种诱发学生较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学生通过反复举例验证,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寻找切入口,产生需要,启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自主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有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经过自己积极思索之后获得规律的主观想法后,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常常又会是拉着学生走,变成过程、结论一起“喂”,学生还是学得被动,思维空间还是狭窄的。所以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则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老师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从而产生研究问题的内在需要。如“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b0c0)”,习惯上是先获得一般的结论后再应用它来进行特殊题的简便计算。我在教学时,则试着反其道行之,把“特殊”作为切入口,引发学生的联想,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具体是这样一道题目:5700÷(57×25),学生在已经学过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并会熟练运用进行简算的基础上对特殊的数据很敏感,马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5700÷(57×25)=5700÷57×25100×252500。”有人提出这样来计算。

“不可以这样做的,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呢?”另一位同学反对。

“究竟可不可以这样做呢?”我让同桌来讨论。只见同学们埋头算了起来。

“怎么样呢?”大部分同学已算完,我请了一位男同学。

5700÷(57×25)=5700÷1425,后面除法我还没算完,但估算一下,我觉得答案不可能是四位数2500,所以我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他虽然还没算完,但想到了用估算,很灵活,真聪明。算完的同学是不是就像他估算的那样,答案不等于2500,等于几呢?”我转问大家。

4。”几乎异口同声。

5700÷57×25算起来虽然简便,但经过大家的检验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不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计算5700÷(57×25)。”

说话间,有一位后排的同学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了他,他急切地说:“用5700÷57÷25计算的话正好等于4。”

“咦,真的。”下面的同学兴奋起来。

“看来,5700÷(57×25)可以怎样来简便计算呢?”

5700÷(57×25)=5700÷57÷25100÷254。”

“这道题正好可以这样做呢,还是这类题都可以这样做?”随着一位女同学的质疑,许多同学放下了举着的手,看来大部分同学想到了同样的问题。

……

在体会到算起来很简便的好处之后他们又自然地对猜想产生疑问,积极的思维从疑问开始。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启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保证学习的高效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出示例1: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生列出算式4/5÷2,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学过,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这道题你认为可能怎么计算?

1我认为可能4/5÷2等于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

2:我认为可能是把4/5化成小数0.8,0.8除以2等于0.4

3:我认为4/5÷2可能是分子除以2,分母不变。

4:我认为4/5÷2可能等于4/5×1/2

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材料,来证明这四种方法中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吗?

(课前学生已准备学具:彩笔和一张长方形白纸作一升。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进行验证。几分钟后学生已完成。)

:刚才同学们探究计算方法很认真,现在请你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劳动成果。交流完毕举手示意,我们再全班交流,行吗?

(交流完毕后全班交流)

师:你探究的是哪种计算方法?

5:我探究的是生1 的计算方法,我认为他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商仍是4/5

师: 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全体一致同意,教师在黑板上擦去了这种计算方法。)

6:我探究的是生3 的计算方法,我认为他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我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也就是41/5,即4/5升,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1/5,也就是2/5,算式是4/5÷2=4÷2/5=2/5(边说边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7:我探究的是生2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因为4/5化成小数等于0.80.8除以2等于0.4,也就是2/5

8:我探究的是生4的计算方法,也是在纸上用水彩笔表示出4/5,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求4/51/2是多少,可以用4/5×1/2来表示,所以列式是4/5÷2=4/5×1/2=2/5(边说边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如下图)。

师: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上面三种方法是怎样的吗?(交流)

师板书出学生说的计算方法:1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用小数除以整数计算。2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3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接着教师引出矛盾冲突,出示“试一试”:如果把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生独立列式解答后交流:4/5÷3=4/5×1/3=4/15。“其他同学呢?”举手示意一样。“这是为什么?”

 4/5÷3,分子4除以3除不尽,方法2不能用了。”“4/5化成0.8,0.8除以3也除不尽,所以方法1也行不通了。

师:那么4/5÷3=4/5×1/3=4/15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你能用手中的材料验证它吗?

再次合作交流得:在长方形纸上用笔表示出4/5,再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也就是求4/51/3是多少,可以用4/5×1/3来表示,所以列式是4/5÷3=4/5×1/3=4/15。(展示过程如下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我们计算分数除以整数一般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比较好,因为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其他两种方法有局限性。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是学习方式中的实质内涵,动手操作是探索思维的外显形式,合作交流则是自主探索的补充。自主探索为合作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保证了合作的有效性,而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个体努力过程中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考,沟通不同策略之间的本质,优化策略(学生自觉将三种可行的算法提炼到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实现学习的高效。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相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因素之一。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素质教育论坛》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数学教师》2010第三期“转变学习方式  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