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别样风景在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有效性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莫金霞
摘要: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陶冶情操的基石,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我们应该把握第一课时的特点,扎扎实实地精心设计,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第一课时 有效性
凤头、猪肚、豹尾是古人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第一课时就是凤头,第二课时便是猪肚,第三课时则为豹尾。可是,谈到语文的第一课时,教者大多感到没意思,无法有出彩之处。很多教者认为第一课时无非是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读顺课文内容而已,因而教者无聊,学者无趣。纵观很多的观摩课、竞赛课都会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大家都认为这厚厚的猪肚着实有料。如此这般,第一课时便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落。殊不知,第一课时就如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陶冶情操的基石,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怎样把握第一课时才能获得教学实效呢?教学中,我尝试着从导入、初读、课堂提问、结尾设悬这四方面着手,摒弃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扎扎实实地精心设计,第一课时的课堂,竟也有一番别样风景。
一、巧妙导入:课伊始,趣即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将会使学生很快由课间活动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产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最佳铺垫,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可以说,第一课时的课堂导入是教者谱写的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语文课,是一门富有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的精炼、简洁,要符合文体精神内核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教学情境中,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借此求得实效。
1、资料呈现,创设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经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们渐入佳境。就如教学《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便在课前引入补充资料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小诗,同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出示一张张西湖的美丽风光照,配以舒缓的音乐,第一时间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了一个饱满立体的西湖形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紧扣课题,激发兴趣
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透过课题既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地入情入境。记得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狼和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动物并说明原因。这样,既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本文题目中的阅读资源,让他们把握文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指向,同时也让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反差”,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温故知新,引人入胜
语文的教学并不是支离破碎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灰雀》一课的导语可以如此设计:“孩子们,还记得《诚笃的孩子》那篇课文吗?从那篇课文中,我们知道列宁小时候是个诚笃的孩子。其实,列宁不单要求本身做一个诚笃的孩子,并且更希望所有的小伙伴都能做个诚笃的孩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灰雀》,就是写列宁让一个做了错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个诚笃的孩子的故事。”这样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常识,又进入了新常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导入的方式数不胜数,或故事简述,或设置疑问,或激情叙述,并没有固定的方式,但是却有一个总则:力求简约、省时、高效,有趣、有情、有度。让学生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刹那,就如沐春风,如同品尝着一杯美酒佳酿。
二、初读课文:成竹在胸
初读课文即感知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正确的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可以为理解性阅读及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叶圣
孩子们初读课文,并不是一遍一遍机械地重复,而应该是有层次的。只有这样,初读才会有成效,才能真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成竹在胸。一般初读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四个:1、自读感知,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应该对课文有整体的认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3、反复练读,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并且对于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还能理解课文。4、试读反馈,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有信的提高。
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雪儿》这篇课文时,我的初读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媚 敷 弧 喃 剩 鸽 捡 哀 悠 阻 忠 递 盼 线 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
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
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通过这样的简单明了初读,初识了庐山真面目,课文不再那么难懂,反而多了一份亲切之感。
初读,当不拘一格。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效,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三、课堂提问: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可是,很多时候都有走走过场的嫌疑。很多老师不注意提问的策略性,要么满堂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么心血来潮,任意妄为,“捞到篮子就是菜”。这样的课堂提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盲目、随意的课堂提问,只会造成课堂环节的松懈,无法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很多老师在常年的教学生涯中,会形成自己的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好不好”“对吗”,这就是课堂提问中最大的忌讳。提问,必须有的放矢,正中要害,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思考、琢磨,从而理解课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应具备善问的艺术。课堂提问形式灵活多样,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提问,都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简明扼要地提出,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切忌过于繁琐。
四、结尾设悬:巧留余地发人深思
“悬念”设计在一节课的结束前,能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激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知识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课文内容存在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旧课的结论往往是新课知识的铺垫与准备。如果在第一课时时,教师不仅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同时找出与第二课时知识的“交接点”,而精心设计“悬念”,与平淡处起波澜,把学生的心“悬”起来,使他们自发产生解“谜”的需要。这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划出文中反应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有关语句,在此基础上,教者进行总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彭德怀是红三军团的团长,长征过草地,他毅然接受殿后的任务,舍生忘死,一身的侠骨;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一言一行又都浸润着无限柔情。他爱极大黑骡子,但最后还是把它杀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样一个“爱”与“杀”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细读课文的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课文中找寻答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一堂好课,是一目了然,是一呼百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绝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绝不是东施效颦,绝不是东拼西凑。第一课时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我们教者不断去摸索,不断去实践。只有把握了第一课时的特点,对症下药,方能做到“湖光秋月两相和”,才能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呈现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