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从作业着手
莫金霞
“减负增效”,短短的四个字,却似千金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善于作题海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做的越多,自然就会掌握了。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原理。可是殊不知,学生的个性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题海战中逐渐消磨殆尽。千篇一律的解题过程,机械化的解题方法,究竟是在造就人才还是在毁灭人才,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落实“减负增效”,就必须从作业落手,精心设计好每一次作业,“少而精”就是教师布置作业的宗旨。量不在多,有效则成。
一般我们都会在课后布置作业,而课前的预习多半是口头作业。以语文来说,主要是学生回家多读,将课文读通顺了。这样的作业没有强制性,对学生而言,没有压制力就不会去做;而课后的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上课所学的字词。3遍、5遍,学生做到时做了,可是都记到脑子里了吗?这不禁要打个大问号了。
开学之初,为了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生字新词,每教完一篇新课,我都让学生把这课的词语抄5遍。我总觉得抄得多了,学生自然就记住了。可是,现实却与我的设想大相径庭。43本本子批下来,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根本是在敷衍了事。几次三番下来,我不能在放任不管了。究竟是我的方法错了,还是学生的态度有问题?其实,两者皆而有之。但是,更多的责任在我。三年级的学生,全都好玩爱动。一天的学习足以让他们疲惫不堪,回到家之后,哪还有心思百分之百地完成功课。“刷刷刷”恨不得几笔就把作业写完了。更何况,除了语文,他们还要完成英语和数学。看到这个情况,我不得不转变自己的作业形式,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地最好呢?默写时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的最好方式,于是,我试着在这方面着手,改变我的作业策略。每天,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多写几遍生字,这样一天下来,他们尽管没有写在本子上,但是临空书写已经不下3遍了。因为没有书面的形式,学生自然觉得学起来很轻松。每一堂新课教完第一课时,我都会让下学生回家在家庭作业本上写3遍,词语多的话就写两遍。第二天的作业则是让学生家长在家里给学生把新学的词语默写一遍,这样无形中就督促了学生要及时掌握字词的形。作业的量基本不变,但是却分在两天之内完成,这样少食多餐,天天操练,学生自然也欣然接受。
同样,对于周末作业我认为更要灵活机动,不能因为是周末而让学生埋首于作业堆中。难得的周末,应该让学生多多休息,这样才能为下一周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一般周末作业,我会让学生写一篇周记,如果那一周不写周记,就让他们自己摘抄一篇优美文章,进而巩固自己的写作基础,积累写作素材。我一般是两周一个循环,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就让他们周末有事可做。当然,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就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以一个月为界限,我都会布置学生自己回家动手做个小实验,或者小制作。比如回家自己煎一次荷包蛋,自己做一个小制作,或者和爸爸妈妈合作做一个小发明。这样的动手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些是真正培养学生兴趣的活动。
“减负增效”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实处,切切实实做到位。让学生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好处,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