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减负增效案例)借助问题策略 实现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1-1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燕

           

借助问题策略  实现高效课堂

武进区芙蓉小学  刘云洁

“减负增效”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当然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响应,但这看似矛盾的一“增”一“减”也使许多老师徒生出一种“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困惑。我认为,“减负增效”并非矛盾,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于教师,“减”的应该是多余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合理的方法手段,“增”的是一切合理目标、内容、手段与方法;于学生,“减”的是超能力外的不必要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智力开发无益无效的练习,“增”的是因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合理有效的手段带来的高效率。我认为真正要落实“减负增效”的关键还是在于确立和坚持“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不仅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师生共同实现“减负增效”的切实可行的必要手段。

实施问题策略过程

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

一、课前“十”问——一项特殊的预习作业

以往的预习模式不外乎一读(课文)二认(生字新词)三标(段落序号)四分(段落)五明(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现在的预习模式有了改变,要求学生一读二认三标四明五问。问什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个性就有不同的需求,当然允许问不同问题,并且鼓励不同。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提出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这些:1、我来到李家峡水电站,瞅见大柳树问什么不由得“哦“了一声? 2、为什么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异常苍茫? 3、为什么作者对这株柳树非常崇拜到达了敬畏的地步? 4、柳树为何没有抱怨命运? 5、为什么家乡的柳树极易生长?6、这株柳树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精神?7、我的心中为何会感到悲壮和苍凉?8、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柳树为何能活下来?9、这株柳树为什么会在寸草不生的地方会下来?10、只有一株柳,为什么会成为壮观的风景?11、为什么说柳树是神奇的,神奇在什么地方?12、明明是要写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作者又为何要花很多笔墨去描写家乡灞河之柳?13、作者对青海高原的柳树有着怎样的感情?14、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15、作者为什么会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16、柳树的枝条折下来,能存活吗? 17、历代哪些诗家词人吟诵过柳树呢? 18、有哪些折柳送别的诗词?折柳送别代表了什么?19、看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作者仅仅在写柳树吗?20、为什么这株柳树会长得如此苍郁、挺拔?21、铁铸一样的青山是怎样的?22、给人以生命活力的强大感召是什么?23、柳树靠什么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24、第六七小节都是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不归并成一段?25、这棵树活了多少年,现在还在吗?26、柳树的风情万种体现在哪里?27、青海高原有什么特点?28、为什么高原风雪载虐杀生灵?29、为什么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题?30、词语理解:深邃?不可思议?名贯古今?婀娜多姿?凝滞?广袤无垠?赭红色?……

二、问题派对——一种将问题迅速筛选出不同层次的本领。

面对学生预习本上林林总总参差不齐,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不能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是要能够立马将所显问题分成几大类,理出高低的不同层次。针对以上罗列的学生的问题,不妨可以分成浅中高三级层次。浅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字词的理解,例如问题30所示。此类问题,不需要老师多花精力,反复讲解,只要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或勤查字典即能解决。中层次的问题,只要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单句子、句群、段落的理解上,例如问题12457891011141520212223262728所示。高层次的问题只要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和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的深层思考,例如36121315192429所示。其他问题,例如1625,则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点似是而非,只是体现了某个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着特别的兴趣或喜欢钻牛角尖。              三、由“问”定位——一条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途径

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认真筛选,分类和整理,其目的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对于六年级学生浅层次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或课前就解决。中高层次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直接依据。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1、让学生了解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生命状态。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欣赏,理解柳树的神奇之处,深切感受作者对这株柳树的敬畏之情。3、初步懂得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借物抒情、喻人、喻理。

对比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明显有了差异。大目标已经确立,心中对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构想,再加上在某个段落哪些学生曾经提出过哪些问题,因有了先前的更为细致“摸底”,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能以学生为本位,更加从容,实施过程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自然更为有效了。至于其他问题,因个性化的倾向比较强,不妨任其游离于目标之外,可以到课后解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