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精彩 从我开始
---循环日记教学谈
武进区芙蓉小学 陈丹君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正陷入一个误区:缺乏素材选择的能力,内容空泛,不知所云;不爱说实话,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或是将别人的文章七拼八凑,嫁接到自己身上,远离生活实际,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不同产品,缺乏个性美与人性之美……为了让孩子的作文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一直在努力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别人介绍小组循环日记,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在所在班级实施小组循环日记。
所谓“小组合作循环日记”就是把学生分成6人学习小组,按照“优中差”的搭配方法,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由一位同学完成一篇日记,循环往复,周周不间断。每月在全班进行一次评比,评出“最佳小组合作循环日记”。
一个阶段下来,我发现在班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学生写作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走向了生活,走近了自然。学生开始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一一记录下来,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通过日记表达出来,个性得以张扬。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热情被燃起,写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看来循环日记的魅力真是无穷!
一、注重观察 学会捕捉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儿童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儿童的智慧可以从这里得到启迪;写作的题材,可以从这里汲取。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自从实施循环日记开始,我发现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索然无味,只言片语,每次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涌起一种欣喜、惊讶,时不时被他们所写的趣事逗得咯咯直笑,读到精彩处会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大声读出来,与同事一起分享,羡煞旁人。这一切源自于观察。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学生这样说道:现在我一下课我就开始张望起来,开始四处巡逻,去捕捉有趣的事。看来在循环日记的驱使下,我们的学生正在悄然变化着,他们的视线不再是作业,前后几张位置,视线宽了,当然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而不再为无米之炊发愁了。
二、关注生活 抒写真情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长期以来,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一直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而老师的命题又往往很难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触动孩子的喜、怒、哀、乐之弦,因此也难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热情,无法点燃孩子的创作火花。在此心境之下,又如何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来呢?因此,尽管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劳神劳力,终究收效不大,再加上作文反馈又无法做到及时,收获就更微了。而“循环日记”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走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它只是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无需章法,规矩也少。孩子没有了顾虑,就能够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吾手写吾心”自然就能真情流露,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翻开循环日记,学生日记的内容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不平等条约》记录了家里看电视的约定,没想到妈妈却出尔反尔,“偷看”电视,却又反驳无效,心中感到愤愤不平;《开裆裤》记录了自己穿了一条裤裆脱缝的裤子,一整天都战战兢兢;《剪发》则写了自己有长发变为短发的艰难挣扎过程;《拆房子》记录了房子要被拆迁,不知自己的快乐何处安身……像这样的文章数不胜数,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情感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
三、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
小学生,独生子,合作精神一定欠缺。可是,学生在“循环日记”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却让人惊叹。
首先表现在团队的名称上和版面的设计上。我要求每组学生给自己的团队去各个别致又能体现组内风格或精神、目标的名字。在我的组织下,学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开始组建自己的小队。各个小分队一起行动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每组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分工:查资料、设计版面、绘图、书写,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于是就出现了“群文荟萃”、“精彩作文天天见”、虎啸天惊“、“优秀奖进攻队”、“翱翔队”……很多有个性的小队。一本本花花绿绿的日记本,也在学生们的争论中“诞生”了。很多本子的封面上出现了孩子们的豪言壮语。“雄鹰队”他们写了这么几句:我们愿化作一只只强健的雄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只稚鹰,但在羽毛丰满的那刻,我们会展翅高飞在蔚蓝色的天空。
其次表现在日记的写作上。循环日记”创设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情景,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让同学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他人目标的依赖关系,他们知道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在写循环日记的时候,想到有很多同学都将读我的文章,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我的文章要对得起同学,最好能让同学在阅读中有点收获。”一位平时不太注意班级情况的学生所发出的感慨是:平时总觉得大家都差不多,文章写得差不多,各自的感情也都是平平淡淡。现在看了小组每一位同学写的东西,才感到班里面其实高手如林,同学们的感情原来如此丰富。自己如果不努力,将会更加落后,我决心从此也要认真写作,争取赶上这些优秀的同学。
最后表现在日记的修改上。一开始还是按照惯例有老师来批阅。在一次批改时我发现本子上有修改的痕迹。一询问,才知是当时的组长主动帮其修改。当时的我特别感动。我们的组长有一种团队精神,作为组长,他有责任也愿意为自己组内的成员服务。为此我特地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组长纷纷效仿,带动了组员,日记质量明显上升。后来我想,与其让那些组长单干,还不如全班总动员,让每位成员都发挥作用,共同修改,并注上评语。一试效果真不赖。为了团队的荣誉,各组成员齐聚一堂,出谋划策。真正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日记水平也在修改中逐步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了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新课标也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循环日记”其实就是创设了合作学习的具体情景,引导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凸现了合作学习的强大魅力。
四、评价激励 燃烧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大多数小学生写日记成功的动机除了作文考试获高分,文章发表以外,更主要的是来源与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对自己进步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日记作出及时的反馈点评,以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
首先小组评价。以往的日记都是教师批改的,只是师生之间两个人的交流。而小学生对同龄人则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学的日记是怎样写的。他们在看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乐意和同学交换看法。因此,在“循环日记”中加入小组评改,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这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小组的评改即:每个同学写完循环日记,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一位同学主笔写下评语。
其次讲评日记。老师和同学对日记的认可,是学生写日记的一股强劲的动力。每周五,我总会利用时间,甚至语文课,对写的好的或有进步的日记在全班进行朗读、表扬。并把学生日记中的“亮点”,展示在学习园地或黑板报的日记栏目中,供大家交流学习。学生对荣誉是很在乎的,看着自己的日记或小队和自己的名字被展示,让大家学习,是一件多么值得荣耀的事啊!这样的喜悦往往会持续好几个星期,甚至更长。没有获奖表扬的小队和学生,心里直痒痒。我经常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始终要勇往直前,相信自己能成功。
五、及时反馈 沟通心灵
“循环日记”不像作文批改,要注重作文的框架形式,一篇作文批改下来,往往要用上一两周的时间,时间长,不能及时的反馈,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循环日记”注重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因此我评价学生日记的优劣,很少去注意学生的行文格式,是否规范,而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语言方面的缺陷,只作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这样批改时间大大缩短,反馈及时,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不急于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再说,通过循环日记,老师们还可以听到学生很多心里话,比如:一位同学的《老师,我想对您说》这篇日记中写到:“老师,多年来的教育之恩我永生难忘,但您也要尊重学生的劳动,理解学生的心情啊!老师,别撕毁一颗爱戴您的心啊……”;当我心情不愉快时,就有学生写下“老师,我们愿意帮您走出心灵的沼泽地,相信我们,都会成为您的骄傲!” 品读着孩子的日记,就像走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在日记中,我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为孩子们解决问题,化解忧愁……在交流中,孩子克服了作文中的畏难情绪,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也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也品尝着“亦师亦友”的乐趣。品读孩子的日记,犹如品读一本本好书。在愉悦中,与孩子一起回味童年的美丽,这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总之,循环日记魅力无穷,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为学生架设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写作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不再害怕,他们的心智被激活,热情被燃烧,情感被激发。他们正以独特的生命姿态演绎着精彩的生活。
我将一如既往地把循环日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