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
芙蓉小学 刘云洁
【内容摘要】新课程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 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如果说语文教学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就要奏好课堂教学活动的三部曲,即钻研好教材备好课,处理好矛盾上好课,设计好练习评好课。
【关键词】备好课 上好课 评好课 三部曲
新课程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强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是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陈旧观念与思维定势影响,教师们观念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各种教学方法及技术运用也有一个实验过程,因此,新课堂上会现出传统课堂的积弊,也会有追求新意的浮躁,新老问题的交织,使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 “重负低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严重阻碍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那么,如何实现高效?关键还是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如果说,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相通之处的。作为语文老师,奏好教学三部曲,无疑就是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收益和教学价值的高体现。说白一点,就是让教学达到艺术化的程度,让教学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启发人、感染人和培育人的目的。
一、鸣响高效的“前奏曲”——备好课
1、备课不能“浅尝辄止”。
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高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刚看到《广玉兰》的文章,谁都不会怀疑其文质兼美。但是文质到底如何之美,若不能静心反复品读,恐怕只粗略一读是很难看出端倪的。要上课,不钻研教材怎行?于是教科书、课外拓展、课课通还有网络资料一个不落通读一遍,才终于明白作者写《广玉兰》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原来作者曾经在南京中山陵入住过一段时间,期间正是广玉兰盛开的时节。作者是先闻其香,再识其花、观其叶,期间他想到了他的已逝的战友们,产生了对为了革命事业先他而去的朋友的感慨,同时也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于是原文中有了这样的一段话:“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当然是永恒的现象。但是我却由此想到,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一课红心不死,临终能够在他们的作品里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才能得到真正的永恒。”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再看文本,就不难发现,文本内容无论是从花的幽香还是花的纯洁高雅,乃至叶的油亮苍翠都是渗透着对广玉兰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尤其对凋谢了的花的几句重点描写才算真正领悟。经这么一琢磨,文章的味道浓了。如果教材不熟,内容和实质都把握不到位,我们会自信满满地走进课堂,又自信满满地出来吗?那么高效课堂从何建起?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想办法腾出时间来,潜心钻研、不断揣摩教法,课堂方能顺畅。
2、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减负增效”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当然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广大师生的认可响应在,也使许多老师徒生出一种“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和困惑。 “减负增效”矛盾吗?不。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于教师,“减”的应该是多余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合理的方法手段,“增”的是一切合理目标、内容、手段与方法;于学生,“减”的是超能力外的不必要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智力开发无益无效的练习,“增”的是因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合理有效的手段会带来高效率。我认为真正要落实“减负增效”还是在于确立和坚持“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不仅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师生共同实现“减负增效”的切实可行的必要手段。
第一,布置课前“十”问的预习作业。以往的预习模式不外乎一读(课文)二认(生字新词)三标(段落序号)四分(段落)五明(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现在的预习模式有了改变,要求学生一读二认三标四明五问。问什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个性就有不同的需求,当然允许问不同问题,并且鼓励不同。第二,将问题迅速筛选出不同层次。面对学生预习本上林林总总、参差不齐,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不能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是要能够立马将问题分成几大类,理出高低的不同层次。第三,由“问”调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般情况,对于高年级学生浅层次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或课前就解决。中高层次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直接依据。当目标已经确立,心中对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构想,再加上在某个段落哪些学生曾经提出过哪些问题,因有了先前的更为细致“摸底”,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能以学生为本位,实施过程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容自信,自然更为有效了。
二、奏好高效的“圆舞曲”——上好课
“圆舞曲” 节奏轻快优美,旋律酣畅、柔美,情绪热烈欢快。作为语文课堂也应是亲切柔美,温暖舒心的。那么教师必须协调好“五对矛盾”。
1、活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教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掌声连连,气氛相当活跃。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和思维的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是教师塞给学生讨论的,没有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互动,实则浪费时间;一些表演蕴含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共同讨论,在共同体验的基础上的感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能力上的贯通,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2、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需要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呢,学生总是跟在老师的后边,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更没有独立性。有的为了赶时间,省却了探究的过程,而课后的探究作业也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探究的活动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目标的“实”与“虚”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实际教学中一些做法往往会偏离三维目标:有时是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对基础的知识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时只强化基本概念、观点和方法技巧的教学,整堂课从知识的教学到解题训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感悟,却很少有提及甚至不提,淡化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固然很“实”,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能“虚”。学生只有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从贴近生活的体验出发,思考人生面对的问题,形成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内化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4、课堂的“内”与“外”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传授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的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得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并形成大语文课的教学观,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教学语言的“精”与“滥”
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让语言表达不仅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还要有艺术性。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主要来自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不但能够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决,而且能够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是说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第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要力戒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如“差不多”、“大概是这样”等不准确的语言。第二,要善于运用学科知识的专业术语。如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概述”等词,要表达清晰。第三,针对语文学科、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其中议论文要严密,有力度,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些不同要求,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三、续出回旋曲——练习和评价
好的回旋曲是对前曲的深华和延展,令人或如痴如醉,或发人深省,或回味无穷,或浮想联翩。完美的语文教学活动的终结,也应如回旋曲般意蕴深远,一咏三叹。这种效益还得有赖于设计有效练习和对自己、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1、课后的有效练习。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语文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语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客观评价正确反思。教学评价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如:回忆课堂、录音、录像、日记、同伴互助、专家诊断、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效教学的反思实质上就是关于“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如何实施教学的有效的?”“为什么我的教学效益不高?”“我怎样做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重点关注的行为:(1)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对保持学生的注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信息传递的效果的作用;(2)提问。教师的提问能否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当前学习内容的练习?另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3)探究。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没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发现性?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智慧加工,并通过这一加工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形成智慧活动的技能;(4)奖励。课堂教学中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能否给予及时的肯定性的鼓励?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奖励时,其智慧活动进行得比较持久,效率也比较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教育理念,深入思考教学现状,不断探索教育方法,才能上出精彩,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 周飞俊. 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5.
2、 伯利纳(D.C.Berliner).有效教学的教师的行为特征.
3、 盖奇(N.L.Gage).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教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