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简”与“泛”
武进区芙蓉小学
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要讲究一个“简”字,学要讲究一个“泛”字。
一、教要讲究一个“简”字
所谓教要简,简不是简单,是简约、精到。就是指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在“简”字上下功夫。
其一,内容简约。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所以教师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所谓精讲的内容,就是精讲所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如教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古诗两首》,在讲解诗意的同时,宜将教学重点一一精讲点落在教给学生阅读古诗得方法上。采用讲一课带一课的方法,舍掉与具体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以《石灰吟》这首诗为突破点:先简介诗人的背景,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古诗;读懂古诗以后,要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在课结束之前,还可以开展一个读背古诗活动,举行一次对诗游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另外一首诗《墨梅》,就启发引导学生自读,使学生当堂领会教材中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并能在学完以后,充分利用课本,巩固所学知识,以得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有效率。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中记叙的事情原本很简单,学生自读理解是没有困难的。但提高一个档次,要领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物象,揭示了“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无处不在的”这一道理,则将成为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宜将精讲点落在“邻居小孩切苹果的方法”上。抓住“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个作者思维的凝聚点、教学的难点深究一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立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的有些知识点,常常只停留在“知其然”这个层面,作答很难到点子上。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答的疑点”,切入进去深究不放,直到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教《我也是普通一兵》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于“快给我任务吧!我也是普通一兵”和“立即停船抢救!”这两句话,往往理解不甚透彻。为此,我抓住这句话,切开口子,钻进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它的意思,道出它的内涵,因为当时江面上突然有狂风暴雨,江轮在风浪中“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刘少奇同志不顾保安人员劝阻,跑上甲板参加救险。当船长坚决要求少奇同志回舱休息时,少奇同志用“恳切”的语气说:“我也是普通一兵”。这表现了人民领袖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高尚情操。当江上有几只小船有险时,少奇同志说服船长要抢救民船,面对小船的险情,少奇同志的态度非常坚决,这里用了“斩钉截铁”这个词。这两句话定下了赞扬刘少奇同志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同时,我还引出一系列刘少奇同志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把握这个感情的基调,设身处地与作者一道亲身感受,从而使他们深入细致地领会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其二,步骤简约。就是要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常设计三步教学法,即略读→精读→总结。
1、略读。略读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使所学课文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为后面的重点品读铺路。它的一般任务是: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感性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初步或部分解决生字词。略读是一种浏览式的阅读,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这快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到了品读阶段,其本身也会变得真切而具体,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而准确。
2、精读。精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精讲点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细细品味、揣摩,以达到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如课文《梅花魂》属自读课文,教学的精讲点选择的是文章的主题。在学生泛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的品味。先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抓住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落实表层的领悟:外祖父爱梅花,爱祖国。接着设疑琢磨: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为什么?他那么爱梅花为什么又把梅花赠给了“我”?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外祖父教“我”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外祖父之所以送墨梅图给“我”,是希望“我”像梅花一样具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从而领悟本文的主题--通过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叙述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启发学生谈谈读过此文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像梅花一样,不怕“风欺雪压”,要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样逐步地引导分析,直到学生真正品味其内涵。
3、总结。这一层次,主要是在品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在略读、精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还是较广的,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进一步分清红花和绿叶,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教学的成效。
其三、方法简约。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精讲,必定得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下面仅谈微观操作中采用的三点。
1、听记预习法
现行的语文教材,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从内容上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展示当代社会风貌的课文;既有优美的神话,又有古代文学名著。学生刚开始兴趣很大,但日子一长,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这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不利的一面。如若学生连课文内容不是很熟悉,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整个教学过程也是难以上档次的。为此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变单打一为多功能,力求预习的收效,同时又一举多得。
有的课文以听促读。设计一些题目,用于上课前的检查,要求学生听记,相互检查、评分。因听记答题实行闭卷,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听记能力再强也无法进行。
有的课文以说促读。让学生复述、改编故事,上课前让学生即席表演。有的课文以写促读。让学生设计预习题目,教师挑选其中出色的作为全班共同的预习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事前都会认真熟悉课文。这样,听、说、写的过程就变成了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过程,既改变了预习工作的千篇一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2、 讲解简化法
要实施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亟需纠正的是事无巨细满堂灌,尽量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简化教师的讲解,要求教师以简练、简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腾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深入,去推敲。
3、 多媒体运用法
语言文字是描绘容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
二、学要讲究一个“泛”字。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学习语文,而一切客观领域又都存在着语文教学的信息源。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得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要让学生学得“泛”这里的泛,是广泛,广博。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得泛”,在教学实践中,宜从两个方面方面操作;一是课堂上注重把课文内容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进来,融会贯通,增大信息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把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天地中解放出来。拓宽视野,让他们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言,以提高语文素质。
其一、超越课本。我非常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不免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在知识方面做到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以为在课堂上经常恰到好处地向学生“灌”一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未来成材也是有帮助的。
其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以各种语文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 早读课的灵活安排
为了“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让学生的思想器官开动起来,活跃起来,我改革了早读旧有的模式。将早读的半小时一分为三,前十分钟读诵所学课文;中间十分钟是推荐名人名言和古诗词的赏析;后十分钟是课外读物导读。自行确定篇目,自己寻找参考资料,自己动手编写讲稿,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的主动性,分析的逻辑性,表达的生动性,连我们这些自以为了解他们的老师都是始料不及的。开放的早读,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汲取文学素养的场所,对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陶冶学生的人格和灵魂,都是大有益处的。
2、 课时安排的灵活性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学生自己的诵读、吟味和顿悟,都是事倍功半的。而纵观语文教学的现状,教一篇课文,其中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
3、 课后作业的综合性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看、写”并举,这已是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可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不少老师无意识地会将砝码移向“读、写”。反映在作业布置上,便成了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究其原因:客观上来说,是“应试”成分在作怪,主观上来说,总认为写下来的东西才是“靠得住”的。而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教学对象的生龙活虎置一边而不顾。我以为语文教师不该这样“带着镣铐跳舞”,所以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中,应采取“听、说、写、读、看”并举的方法,力求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