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邹彩虹
[摘要]为增强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效果,为了调控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听课印象,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授课的同时,必然要伴随着相应的副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体态和动作等非言语沟通。本文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目的是增加课堂的灵动性,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 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
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界定及方式分类
在人际交往中,根据沟通手段的不同,可以将沟通划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所谓的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言语或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人们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符号标志等有意或无意地表达感情、情感、态度和意向的一种方式。
关于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当今众多学者都比较认同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提出的分类方式,他将非言语沟通方式分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动态无声的非言语沟通即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主要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语和身体运动以及其他触摸行为等无声动作,这是人们用来进行非言语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静态无声的非言语沟通即通过无声的静态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主要包括身体姿势(站、坐、蹲、倚等姿势)、人际空间距离、个人呼吸、身体气味以及衣着服饰等;有声的非言语声音,心理学家也称之为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副语言是语言的非言语方面,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其中前两种非言语沟通统称为身体言语沟通。
二.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沟通又有其独特的魅力。概括起来,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一些作用:
1.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非言语沟通方式比语言沟通有更悠久的渊源,早在人类有音节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身体语言了。相对于高度发达的口头语言,非言语符号更原始,与机体的联系更密切,它早已通过进化成为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较之于社会性的语言更为可信,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需求、心理状态和兴趣。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非言语性沟通信息比语言性沟通信息更可靠,其中眼神所传递的信息在非言语沟通信息中是最难伪装的。在课堂中,回答问题一般是直接的语言沟通,可是有的小学生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时,如果运用非言语来协助语言沟通,可以提高语言沟通的准确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情趣的,教师就好比一个演员。一个好的演员会很好地运用非言语来更好的完善语言沟通,使沟通更正确。
2.使沟通更富有情感
按语义学的说法,言语存在着死板不灵活、非此即彼等不足之处,在表现富于变化的现实信息方面本身存在着缺陷。尤其因为言语的有限性不能确切地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而在这方面身体语言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因为小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差。有人摸索出了课堂教学语言的三大特点:“创造直观形象,唤起儿童感知;富于儿童情味,引起儿童兴趣;倾注深厚感情,感染儿童心灵。”教师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的同时,如果恰当并巧妙地运用非言语,往往更有助于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脑海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这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3.替代言语沟通
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是教师选择语言媒介的重要依据,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非言语沟通方式可以代替语言沟通方式,并且发挥的作用更好。如在课堂上,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可以鼓起胆怯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而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在共同的语义背景下,教师往往可以用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有时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讲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们去体会,领会文章。而体会一件事,一个地方,一个人的感觉,有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而非言语却可以把表达的淋漓尽致。此时的非言语已经替代了语言的沟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非言语沟通可以代替语言沟通。
三.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沟通的形式及运用
人们交流思想主要依靠语言,但非言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讲话时的副语言、表情、眼神、体态、动作等,无时无刻不在协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让课堂沟通更加有效和生动,我总结和分析了五种非言语沟通的形式,并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它们。
1.副语言沟通
我们说话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怎么说,用什么音调,强调什么词,说得响不响,说得快与慢。这些声音效果被称作“副语言”。副语言伴随着语言,帮助表达,特别有助于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声音洪亮,情绪饱满,就有助于激发感染学生,反之音调平淡,声音较小,就容易使学生倦怠。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如果大声赞扬“非常正确”,学生就会处于亢奋的状态;如果无论对错,教师给出评价的语调都一致,要么是一声“正确”,要么是一声“错误”,流露不出任何感情色彩,这样怎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副语言,用情去教学,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语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强调不同的地方,那么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2.面部表情沟通
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如果能传达热忱、欣赏、赞许等信息,就有可能起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和调动学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反之教师面部表情若传达出厌恶、烦恼、放弃的信息,就可能导致学生不良的行为发生。
去年在实习期间,我专门去听了一节有趣的作文课。作文课的主要内容是:我的同学。刚开始同学们都觉得没什么东西写,老师向每位同学报以鼓励的表情,后来每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去做一个表情。表演结束之后,老师让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出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那位同学的表情。因为表演的时候在场的每个人都笑弯了腰,有了真实的体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把表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一场表情秀,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写真是的画面,不仅学到了东西,还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这样的非言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
3.眼神沟通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人的瞳孔往往不能自主控制,人内心的秘密可以透过眼神流露出来。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常常能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沟通技巧。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真诚的眼神与之接触,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用眼神警示学生时,需要掌握眼神接触的时间、程度,以便正确传达不同的信息,这会比直接的语言更有效果。绝大多数小学生把课堂上的提问当作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了能让老师更加注意自己,他们踊跃举手,不管会还是不会的问题,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时候老师很容易把目光注意到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另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他们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降低,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目光分布,不仅要注意好学生,更应该去关注那些不爱说话,不爱举手的小学生,鼓励他们,暗示他们。有些坐在边或后面的小朋友很容易被老师忽视,即使会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像这种情况,教师应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把目光洒向每一个小学生,让小学生产生亲近老师的情绪体验,这样无形中就缩短了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慈祥、温和的目光对于特困生来说,更是一味极有效的良药。
4.体态沟通
很多指向他人的态度是通过体态来表现的。当人们的体态略微倾向对方时(伴着微笑、眼神等),是在表现热情和兴趣。教师在和学生说话时,如果注意自己的体姿,身体略微向学生一方倾斜,会让学生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无形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谈话取得更好的效果。受到重视与接纳的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教师的尊重。正确的运用体态语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生动传神的效果。
看过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上的一节视频课,她在给小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后,要求学生用“饱满”造句。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说:“豆子长得饱满。” 斯霞突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微挺了一挺,头微微扬了杨,两眼炯炯放光。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说:“老师精神饱满” 。斯霞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有一个个挺起小胸脯,坐的端端正正。对“饱满”这个词,大家不但懂得了它本身的含义,也懂得了引申的意思和用法。可以说,斯霞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体态语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拓宽了学生的信息量,又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5.动作沟通
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手、身体和头部往往也在不停运动,这些运动与他所讲的话语密切相关,而且成为人际沟通的一部分。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动作来补充语言的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轻微的点头来肯定学生的回答,以鼓励学生继续讲下去,而用摇头来否定学生的答案,并鼓励他再想想。这样无论回答对错,学生都不会感到压力,从而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必要条件。除了教师运用非言语与学生沟通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等非言语形式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文《槐乡五月》写得优美,可内容太长,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当其他人还在左思右想,与同学们商量怎样才能把篇幅如此长的课文背下来时,语文成绩一般,但形象思维极丰富的徐同学提出课文不难背。他说:“老师,我用动作已经把第一自然段会背了,你让我试一下吧。”上讲台之后,只见他边背书边做动作。背到“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时,眼睛微闭,双手轻缓摊开,真觉得他已走进槐乡了。背到“近看像维吾尔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子”时,双手梳理着自己的小平头。滑稽的样子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他又边背边做出蜜蜂飞的动作。“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这时,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那场面真让人感到幸福。就这样,孩子们边做动作边练习背诵。大半节课下来,全班三分之二同学都能借助非言语提示把课文背下来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所以对许多课文的理解,都可以运用学生的非言语来进行集体的沟通和参与,在互相沟通中减轻学习的负担。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素质,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深刻体会,具体运用时要表现得自然大方,切莫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大方得体的非言语言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知识讲解的效果,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而有效的非言语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的情感,能为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能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的效果及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形成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禹宝森 《非言语沟通在课堂中的运用》 河南教育 2006年第6期•总第335期
【2】刘树华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沟通及其运用》 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
【3】郭华 著:《课堂沟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张辉、吴运友《非言语交流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管理 2006年27期
【5】张东娇 《以沟通引领课堂》 中国教师 2007年6月•总第48期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论文 浅析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1-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艳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