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论文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还教师一片湛蓝的天空
发布时间:2011-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艳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还教师一片湛蓝的天空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邹彩虹

【摘要】随着1980年第一界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已成为了一个专业名词而开始流行起来,而教师这一“助人行业”是患上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其教育教学本身既是一种压力境界,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程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以及家长们的过度要求等等压力,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拟从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危害,对策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旨在通过研究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去感受这份阳光下光彩夺目的教育事业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表现   危害    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职业倦怠”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并首次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其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中的典型,综上述的职业倦怠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中常有挫折感,丧失工作热情:倦怠的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会丧失理性,非理性的思维和行动代替了理性的,有效的行动。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往往会忽略工作中的成就,而去无限的放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至走进挫折感-发火动怒-更强烈的挫折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而当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挫折感大于所取得的成就感时就很有可能丧失工作热情,而当教师长时间对自己的工作丧失热情,以后就很难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了。

第二,刻意回避各种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不融洽:倦怠的教师往往害怕或是讨厌跟别人打交道,下班后,他们宁愿回家看电视,上网聊天,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的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刻意的去回避各种交往活动。同时倦怠的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做负面的解释,对同事及配偶等的言语产生多疑和敌意,攻击性的行为增多,讽刺、挖苦、甚至指责别人,导致同事关系疏远,家庭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第三,周期性的出现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倦怠的教师常常会出现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等负面的情绪。比如:工作中生活中经常坐立不安、六神无主、神情恍惚;对手头的工作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没有心情工作和生活。由此导致内心深处的那种焦虑不安间歇性的涌现,严重时会让人产生绝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这种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体验常被看作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表征。

第四,对将来一片茫然,得过且过:倦怠的教师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就是“对未来一片茫然”。倦怠的教师常常抱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工作中放弃了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努力和热情,而这种放弃又自然而然的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得过且过”的生活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许多教师的青春年华也就这样“得过且过”完了,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豪言壮语”、曾经的“坚持与信仰”全都荡然无存。

第五,出现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倦怠的教师虽说一般不会有直接的生命危险,但却也可能出现早衰早亡。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状态。虽然亚健康状态不是很容易发展为真正的疾病,但若是患者不以为然,发展下去一样会有生命危险,甚至失去生命。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一旦陷入了职业倦怠的泥潭,势必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冲击,同时也有损身心健康,进而影响自己及周围人的工作和生活。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包括:

影响工作:当教师伴有职业倦怠时,他的身心极易出现过度疲劳,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应对课堂中“意外”情况的能力都会在无形之中大大的降低,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管理能力也会变的低下。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自己的教学决策技能的降低,因为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没信心,从而导致教学的不灵活,甚至出现失常现象,工作变得机械,效率下降。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教师自身也会遭到学生的心理拒绝,被学生看不起,学生拒绝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影响生活: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症状,就容易产生许多对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生活的质量。例如,容易沾染一些低俗的嗜好,如一些中年教师,热衷于打牌,一旦有空,便三五人凑在一起打牌,或以现金为赌注,或以请客为代价。而一些年轻的教师则选择上完课后回宿舍,打开电脑就开始进行网络游戏等等。对于倦怠的教师而言,这些成瘾性的“欲”对他们有很的大的诱惑力,他们认为其能很好填补他们心理上留下的精神空白,进而导致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生活状态,打乱了原本正常的生活模式,严重影响了生活的质量。

影响健康: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变的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犹豫以及行为具有攻击性,例如有些教师会使用粗俗的语言,粗暴的体罚来对待学生。虽说教师职业倦怠源于心理的疲劳而非身体的疲劳,但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职业倦怠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生理健康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疲劳症状,包括:病理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以及精神疲劳。而这些慢性的疲劳综合症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会带来严重的身体问题,比如偏头痛、溃疡、失眠以及喉咙沙哑等症状。

影响认知:职业倦怠对教师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效能感的下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其自我效能感势必会大大的降低,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常常患得患失,并时常对自己进行不健康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诸多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无法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决策能力大大下降、不适应感、无能感进一步弥漫,从而严重的影响着教师的认知。

影响情绪:职业倦怠对教师的情绪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当有外部的力量迫使教师离开原本的“舒适地带”,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变革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情绪紧张、易怒、愤世嫉俗、动辄责怪迁怒学生;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职业倦怠往往会令教师缺乏热情和活力,感到沮丧、无助、容易消沉,对周围的环境容易敏感、神经质,对同事不理不睬,对学生漠不关心,却经常觉得别人不理睬自己,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等等。诸多的负面情绪严重的扰乱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克服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疏导势在必行,结合国内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疏导:

(一)个人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看教师自身的努力。因此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

1.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性,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茫,做一个真实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假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患得患失。其实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自然会有缺点。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多看他们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们,这样不仅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

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另外,教师应及时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闷在心里,不钻牛角尖,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3.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能否操作和完成某个行为的自我预期。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机制。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职业工作中表现的比较自信和乐观,不惧怕困难,敢于接受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各样挑战,做事积极努力,富有激情。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往往患得患失,工作缺乏自信,消极的对人对事,遇到困难常常选择放弃,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在预防或是克服职业倦怠时,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的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大大的降低教师职业倦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的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避免诸多不必要的烦恼。由此我们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的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学校的支持

学校的支持在预防与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上,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的予以配合。

1.建立灵活多变的评价体系。学校在考核教师的工作时,不应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考察教师的唯一尺度,应该全面综合的考察教师,考察时应兼顾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师德修养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学校应建立灵活多边的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赏罚体制,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防止倦怠情绪的产生。

2.有效疏通教师消极情绪。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场所,首先应定期的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解,使教师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在校园中应建立开放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给教师一个可以倾诉自己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场所;再次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举办教职工家属座谈会,通过与家长们的沟通交流,是他们了解及理解教师的工作,给教师们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有效的疏通教师的消极情绪,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3.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环境对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不仅能有效的保护和滋养教师积极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工作激情,还能扭转教师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使之融入学校的合作精神和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因此学校应努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促进教师的沟通与理解,团结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倦怠情绪的弥漫。

()社会的支持

社会环境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同样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及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及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各地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应努力使全社会都加入到尊重教师的行列来。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水平,要切实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来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最实际的问题。

2.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教师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凡人,因此他们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而需要是人们进行有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而在对待教师的合理需要上,应该给予尊重和满足,只有这些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充分的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进而有效的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这些合理的需要不仅仅包括生理上的基本需要,生活中的物质需要,还要包括安全需要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3.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当今社会,教师头顶上仍然有着许许多多闪闪发光的高帽,社会毫不吝啬的将“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高度赞誉的帽子戴在教师的头上,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如此之高的期望就像千斤重担一样压在了教师的身上,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他们不堪重负而产生职业倦怠。虽然说教师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两项责任,但是社会不宜对教师提出太多的苛求,应该以教师专业的标准来要求教师,而不是用圣人的标准来严格的要求教师,给予教师合理的期望,还他们一个轻松惬意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若让他们置身于如此不堪重负的心境中,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们必然会教育出更多失败产品,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而言应该不断的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涛.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7,(9).
[5]
张玲.近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2006,(9).
6]
焦其文.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7]
王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J].教育探索,2007,9.
[8]
矫红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