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
高玉莲
“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学校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踏入教师行列才一年半的我来说,对于“高效课堂”这一耳熟能详的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高效课堂的解读,众多教育人士往往是众说纷纭,所以我对它有些似知非知。但是,我也深知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所以也急切地想走近它。
此次业务学习,我了解到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效度,就是对准教学目标的程度。就一堂课而言,对课堂上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美丑的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低效,甚至无效。这里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漫无目标,二是不能定歪目标。
这里的效度,不仅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到学科长远目标;不仅要关注认识、能力目标,而且要关注到新课程要求课堂实现的三维目标。它们是整合的关系:首先,是课堂学习目标与学科目标的整合。课堂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科目标只有成为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其次,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系统整合。这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要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其难并非在每一维度目标确定之难,而在三维目标整合之难、统整之难。三位目标的整合是系统整合,强调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目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