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在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周燕芬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被当今的许多教师所应用。但是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重形式,轻实质,存在分工不到位;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分组的不科学性;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时间不充足和课堂喧哗的问题。可通过建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以及应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活而有序”的合作方式等途径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 小组合作 主要问题 反思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正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 )所说:“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所以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近年来被广泛的推崇和应用。但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笔者就目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1、分工不到位,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10 Do you play…?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Do a survey,用句型 “What do you play\like? I play\like…? 调查本小组的爱好、特长。合作开始了,学生出现了争当角色或互相推诿,好不容易分工完后,“问”的只管“问”,“写”的只管“写”,由于不善言辞作“统计”的无所事是,轮到汇报结果时,小组又是一片寂静。
[反思] 我们通常把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以的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free-rider)。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这种现象往往会发生。在小组英语课堂上则更多的表现为,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表演。当然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部分学困生则依赖于这些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分工,“因生而宜,力所能及”,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的智慧,寻求最佳的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
2、分组的不科学性
[案例] 如《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7 Where?中,教完句型 “Where’s …?It’s in \on…” 后出示挂图,让学生用所学句型操练。合作开始后,有的小组由于都是优等生或中上等生,讨论积极,气氛热烈;而有的小组由于基本为学困生,“静悄悄,轻无言”;有的小组学习基础差别教大,参差不齐,课堂成了优秀学生发挥自己的舞台,学困生则成了旁听生。
[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既简单又省时,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个人喜好的感性思维在他们的主观判断上起了决定作用,很多学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造成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使小组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每一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一展身手,看到彼此的特长,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进而实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互相教学,共同提高。
3、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
[案例] 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11时,让学生完成调查表格小组代表发完言后我给予笑脸的奖励,却忽略了组内的其他成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给予学生的小组评价往往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给小红花,小星星等的类似奖励。但是小组代表的发言只能代表其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就存在了片面和不完整性。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缺少对寡言少语学生的关注。导致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发言,造成恶性循环。
[反思] 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合作学习是种群体的学习,也包括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否能带动小组里的学困生,积极配合。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教师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对于原本只能说单词的学生,现在如果能说句子了,无论对错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有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小组内的同学也可以进行互评、自评。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教师可以采用全班表扬、小组加分,评选优秀小组长、优秀组员、最佳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4、时间不充足
[案例] 《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8 I’m hungry ,在听说认读了单词 “ pie, cake ,hot dog和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 ?”后,教师设计了买东西这一合作任务,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确定一名商店服务员,教师发给这位服务员一张画有各种食物图片的菜单,小组中其余学生向其买东西,对话完成后服务员就在菜单上撕下图片给他。教师与一名学生匆忙示范后,便让各组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可就在学生积极参与时,教师一声,学生只好匆匆中断了合作,没有合作后的汇报和小组间的交流,只能听任老师下一轮的摆布。
[反思] 学生的合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肯定会成为走过场。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英语,说英语,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发挥学生表演特长,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绝佳机会。上述案例中由于时间不充足,学生的合作不深入,白白浪费了这一口语练习的好机会,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要真正实现小组的有效合作,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否则合作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而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多获得一点实在的知识,多提高一点水平,这点“浪费”还是值得的。
5、课堂喧哗
[案例]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和兴奋的状态,因此很容易使噪声加大,课堂喧哗,有时甚至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
[反思] 小学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从学生方面出发,小组内分工明确,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负责分工,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则是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是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这样在上课时就会谨然有序,避免混乱现象的发生。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也需要我们教师适时适度的应用,挖掘和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和体验中学习、运用英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更应该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掌握规律,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只要教师能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使合作学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廖荣莲. 应还英语课堂一份安静[J]. 小学教学设计, 2006: 9-10
2、栾泗高.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及对策[J]. 基础英语教育,2006: 55-57
3、罗玉莲; 尹根德; 谢翌. 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样式设计(下)[J]. 小学教学设计, 200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