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1)
近一两年来,“高效课堂”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园地的耕耘者们对高效课堂投入了极大地热情。但是,也许是由于高效课堂一开始就既没有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推动,也没有得到众多高端专家的大力倡导,对高效课堂的解读,往往众说纷坛而难以让人信服。尽管华师大教授叶澜对高效课堂有过“四实”子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中国青年报》记者李炳亭长期报道山东省杜郎口的教学经验,在总结了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高效课堂22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许是由于专家与媒体记者不在一线摸爬滚打,总还觉得有些“隔”,一些过于具体的招数和套路,又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笔者以为,中观地审视高效课堂,作一些原则性的解读,庶几能为一线教师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操作上,预留一些能够有所创造的空间。
我们认为,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
效度,就是对准教学目标的程度
就一堂课而言,对课堂上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美丑的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低效,甚至无效。这里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漫无目标,二是不能定歪目标。
有的老师专业知识极其丰富,口头表达能力极强,于是课上常常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下课铃响,暮然回首,已是下“语”千言离题万里,这样漫无目标的课堂必然低效。须知,教学时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前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预设,课上必须按预设操作。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新课程不是不太强调课堂预设而追求生成吗?其实课上漫无目的和追求课堂生成是两回事,课堂生成是课堂上按预设的教学计划实施时出现的非预设思维火花,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而且在火花充分燃放后一般又回到预设的程序和轨道。
比起漫无目标,目标错位似乎更加糟糕。错误的目标可能导致课堂的无效甚至负效。比如语文,目标不只是所教的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教课文训练出什么能力。如《中国石拱桥》,不是要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知道赵州桥的长宽高,哪一年建成,它的功能特点等等,而是理解掌握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怎样准确生动地说明、用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说明顺序、怎样使说明语言准确等等。如果把课堂目标定位于学生对赵州桥本身的认识,那么这堂课结构再巧妙、节奏再有致、气氛再活跃,也是低效课甚至是无效课。
这里的效度,不仅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到学科长远目标;不仅要关注认识、能力目标,而且要关注到新课程要求课堂实现的三维目标。它们是整合的关系:首先,是课堂学习目标与学科目标的整合。课堂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科目标只有成为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之,课堂学习目标如果没有学科目标的引入,失去学科的规定性与特殊性,学习极有可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必然远离必要的学科知识、思想与方法。其次,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系统整合。这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要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其难并非在每一维度目标确定之难,而在三维目标整合之难、统整之难。比如,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又如,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和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以上两类目标是显性目标,因而,可以量化、具体化。再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形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三位目标的整合是系统整合,强调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目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