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2)
广度,这是就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而言的
高效课堂必须是多数学生最好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些课堂,只是几个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优秀生配合老师,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课堂的节奏疲于奔命或者干脆木然地坐在教室里,这样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实际上是低效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所得。有些课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说闲话,这样的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作探究精神,甚至那一部分侃侃而谈的学生合作探究还很成功,但依然是低效课,因为它广度不够。
有时宁愿一开始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低一点,也要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去思考、讨论、解决、应用,且都能够有兴趣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参与的广度要为百分之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让他们都有话说,都有事做。
记得几年前在江苏海门举办的一次海峡两岸教学论坛上,台湾著名教育家苏兰的一堂示范课上,尽管几个特别活跃的小朋友的小手几乎一直高高地举着,但是由于那几个同学已经得到过发言的机会,苏兰老师总是在那几个熟悉的小手高举起来时一边微笑着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一边还是把发言的机会留给那些还没有发言过的孩子。一堂课下来,班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发言的机会。对这个班级集体来说,这堂课无疑是高效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能使每个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这才是高效课堂,这才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