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3)
密度,是说容量恰当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通常,这可以用两个方式计算,要么是同一种知识或能力用多少时间获得.要么是相同的时间里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课堂密度就是看一堂课在额定的时间里学生习得了多少。
高效课堂就是要求课堂密度要适当大一些。杜郎口将高效课堂的特点总结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这里的“大容量”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密度”。
当然,这里的“高密度”,不是以课堂上题量的多少来计量的。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他们学校“优化导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一堂公开课。课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快节奏高频率地呈现了15道题,老师讲得累学生跟不上。课后评课时,有人问为何一堂课讲那么多题目,他的回答干脆而自信:“不是要高效课堂么?”这种把课堂高效简单等同于课堂信息量大、课堂题量大的认识,是错误的。
其实“高密度”要有一定的信息量或题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量训练量。课堂上陈述性知识的信息量过多,必然会削弱学生的思维量和训练量,这样的课即使让学生获得了很多新知,也不能算“高效课堂”。就课堂题量来说,过大,虽然看起来训练量大了,但由于学生疲于应对不断扑面而来的题目,无法静心地深入地思考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或者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班上的思维特别快的学生说出来了,这部分学生思维的权利就被剥夺了,他们的思维密度必然很低,课堂也必然低效。
当然,这里的“高密度”是辨证的。一堂课,其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信息量或训练量过少,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均达不到一定的量,没能发挥课堂45分钟的应有效率,当然低效;但是信息量或训练量过大,学生不消化,课堂也会低效甚至无效。这里“度”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