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4)
深度,主要是指学生思维深入的程度
“深度”的一种情况是,不仅要明确获得多少,还要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学习英语单词,就不能笼统地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什么叫“学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该“四会”的单词只到“三会”,那就是“深度不够”。
另一种情况是,一堂新授课上,对于一个新的智能点,学生从思维层面上一般会经历听懂一掌握一迁移一探究(创新)这四个阶段。如果学生还没听懂,那当然属于低效课甚至无效课;当时听懂了,过后不记得或不理解,这叫没掌握。但是仅仅使学生“听懂”了甚至“掌握”了也不能算“有深度”。我们认为,学生对新授内容达到能“迁移”甚至“探究”的层面才是高效课堂。“听懂”了不一定“掌握”,“掌握”了固然很好,但如果仅限于训练到的题目本身,离开了这个题目就不一定能解决,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才真正训练出了能力。高效课堂就是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防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在表面上。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深度”。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一定要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产生疑问,让他们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也许,这样的课堂上是静悄悄的,没有频繁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殊不知一堂有深度的课,总耍给学生思考甚至苦思冥想的时间的,这样的课堂上必然有“静止”,只要学生的大脑在动,就是有深度,就是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