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5)
自觉度,是说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说合作和探究是诸多学习方式里的一种,不一定在每堂课里出现,不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那么“自主”则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上世纪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闪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这就像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再拿吃来作比,学习的过程就像长身体的过程,多吃猪肉可以长肉,但长的不是猪肉,猪肉吃下去后,经过消化系统复杂的消化过程,长的就是他自己的肉了。学习也是如此,知识进大脑后,经过认知系统复杂的对知识的消化过程,白己的知识就产生了。由此看来,在课堂活动中,自觉度(自主度)高的,才有可能是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