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有效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题组学期总结(2010.3—2010.6)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倾向。
一是“自主”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他主”现象明显。即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的思考,自主学习,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
二是“合作”存在无效现象。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首先表现为:合作匆忙,合作过程简短,缺乏深思熟虑;其次,合作无机制,盲目分组围坐,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轰轰;再次,合作成“包场”,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等生包揽全场,其他人只是盲从。
三是“探究”没有抓住重点。首先探究学习形式化,有些可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问题,也要探究;其次,探究的问题无意义,探究的问题零碎,未抓住重点,不需要探究的也搞探究,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再次,探究问题多数来自教师,有时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多数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对话”理解不够全面。首先表现为:对话机会不等,在对话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有时在对话中,教师话语霸权严重;其次对话淡化倾听,在交流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再次,对话忽视了准备,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五是“赏识”需要教师真诚。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或者根本不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以上罗列的一些问题,说明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对当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本学期在学校市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的引领下,我们语文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指点下,全体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制订了《构建课堂有效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子课题方案,周见宇、周丽萍、汤夏云三位老师主动承担起子课题组长之职,中青年教师、语文骨干教师成为课题组的中坚力量,大家在学校的指引下继续踏上科研之路。
我们课题组围绕《构建课堂有效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课题,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开展了一些活动,展开了实践研究,现小结如下: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我们组织所有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制订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的实施方案,并要求所有成员在平时教学中围绕课题积极实践,以取得研究成果。我们把“ 高效”作为研究的重点。
2. 实行工作常规化,增强老师实施课题意识。
关注我们的常态课,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把教师的实践行为和理论结合起来,使所有的教学行为蕴涵理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教师自身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他人提供典范。并能在生成后不断完善预设,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超越。
3. 在学习中实践,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课题,顺利开展课题的前提。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在领导的指导下,带着课题理念积极地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大胆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断反思、积累、实践再实践。
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境界。这一新课题才刚刚开始,但我们的实践一直在进行。
周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