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骨干教师研讨活动”之想
——暨《如梦令》教学反思
武进区芙蓉小学 刘亚华
一、研讨活动目的
本次研讨活动,以课题“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为实践研讨载体,紧扣“高效”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增强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教科研水平,同时借此平台,促进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成长,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开展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非是来传授经验,而是表达一些我们的想法,呈现一些矛盾,甚至是暴露一些问题。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我执教《如梦令》的目的,从学生角度来说,希望通过我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词对李清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从老师角度讲,我希望给老师传达我的想法:语文,要阅读,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带到课堂来;从学校课题角度讲,激发老师思考: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阅读的手段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执教《如梦令》反思
这堂课,有两个地方让我很不满意的。第一,上课之前,师生交流学过的古诗词,个别学生由于紧张,一些非常简单的古诗,只能说出一个题目,后文就接不下了。这种始料未及的状况,让我心里一紧,于是,第一环节的朗读词,了解词的特点被遗漏了,后来在结尾时补充词的特点,尽管补得不着痕迹,但是,与教学的思路、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吻合,所以,第二环节的想象画面,感受词的丰富内涵时,学生出现了滞顿。后来再反思:我仅仅是因为心里紧张而漏了这一环节吗?其实不然。由背诗《夏日绝句》中的李清照,到本课《如梦令》中的李清照,以人物衔接贯穿非常自然,而中间穿插词的特点,其实,有点生硬。所以,第一环节,只需多朗读,不需解读词的特点。第二,想象画面时,学生的想象和语言都不丰富。反思原因,这与学生的阅读量是有很大关系的。阅读量跟不上,语言就相对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也与我们平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有关,我们平时是否注意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或者我们有没有因为考试的原因追求统一答案,而扼杀一些学生的奇特想法,从而使学生不会想,不敢想,思维受到抑制。所以,我觉得,我们目前,语文所要恶补的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量的增加。如果学生爱看书会看书了,语文素养自然提升了。何须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呢?高效课堂也就不远了。
这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在拓展阅读《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语言符号,非常深入地解读了这首词,解读了晚年时的李清照。尽管是初次接触这首词,但是效果比学《如梦令》好。其次,我的设计,把李清照的人生通过《夏日绝句》、《如梦令》、《声声慢》贯穿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相信,学生对李清照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会继续去读李清照,读词读书。
这一课的得与失,再一次提醒我: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要精心钻研教材,要更充分地预设教案,增强教学底气,提高教学智慧。
三、我的困惑
第一,语文学习要阅读,这是无可非议的。几乎所有的语文名师,都强调阅读,韩信娥老师主张海量阅读,陈琴老师主张素读,“211”语文教学模式也强调阅读……4月8日,我参加了常州市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精神也在于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使语文课堂课堂有效高效。所以,有一位专家如此讲:语文课堂的高效问题,最后将归结于阅读问题。是的,我们都希望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收,让他们快乐阅读快乐学习,可是,考试的压力家长的期望等等都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手脚,同时也束缚了孩子们的时间。我们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第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效的,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而不是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研究归研究,课堂归课堂,教学和研究两张皮,那么,我们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邓小平说过:如果失去了方向,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盲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研究方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呢?我们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每一堂课呢?找不到答案。那我们是否就可以以“阅读”为切入口,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如果可以,又如何构建?
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