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的了解。本文试图从小学英语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文化内涵在小学英语中的体现、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与策略等方面来阐述笔者对小学英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认识和见解。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渗透
1.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习语等,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及时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点拨学生领会异国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小学英语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2.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有的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如文学等。此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形式则通过语言来记录、保存和传播。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此,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闹出笑话。如:在汉语中“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了吗?)是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而在英语中这句话则表达的是想请人吃饭的意思。
2. 2学习语言的目的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泛,因此没必要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以它为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际。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渗透。
2. 3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文化层面,单词、短语、成语、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 在教学PEPBook1Unit4We Love Animals时,一般我们都会用到:I like…这个句式,有个学生说:“I like pigs.”,不少学生都笑了出来,于是我便问了一些学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告诉我“I like cats.”于是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虽然pig在我国一般有着“好吃、懒做”的含义,是贬义的,而在西方却是财富的象征;相反cat在西方则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说她像猫一样很可爱、很温柔,其真正的含义是指她的心地很恶毒。经过了这番解释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文化内涵在小学英语中的体现
3.1整体差异性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文化则强调个性解放,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这种整体差异性反映在这两种文化的各个方面,突出表现在姓名、日期、地址等方面。如姓名方面,中国姓在前,名在后;西方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日期方面,中国遵循年月日的规律,西方则是先日月、再年份(英式英语)或者先月日、再年份(美式英语)。地址方面,中国是从大到小排列的,西方则恰恰相反。
3.2称呼语
亲属称谓是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例证。在我国,把家庭视为社会的细胞,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而在西方,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因此称谓上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姨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称谓也比较简单,长幼之间均以名相称。
3.3隐私及禁忌语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打听别人的私事,有时在我们看来是出于好心、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其实像我们平时一些涉及年龄、收入、婚姻、行动方向的家常话题,都属于英语文化中比较敏感的东西,是他们的隐私,一般最好不要涉及。英语学习者要了解英美国家“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吃了吗”。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4西方节日
中西文化差异还突出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从三年级开始在我们的教材中就不断地贯穿着有关西方的节日,像Book1 Teachers’ Day、Halloween和New Year’s Day,Book2 Women’s Day、Easter和Children’s Day,Book3 Christmas,Book5 Thanksgiving Day、Mother’s Day和Father’s Day,Book6 April Fool’s Day、Independence Day、Valentine’s Day。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5感谢和赞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别人会觉得你很见外。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在我们国家,人们往往会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6源于传说、神话等的英语专有词汇
英语中有些词汇与神话、传说有关,如星期的来源就与古罗马神话有关。
Sunday—Sun’s day(太阳神日)
Monday—Moon’s day(月亮神日)
Tuesday—Tiu’s day(战神日)
Wednesday—Woden’s day(风神日)
Thursday—Thor’s day(雷神日)
Friday—Frigg’s day(爱神日)
Saturday—Saturn’s day(土神日)
Monday—Moon’s day(月亮神日)
Tuesday—Tiu’s day(战神日)
Wednesday—Woden’s day(风神日)
Thursday—Thor’s day(雷神日)
Friday—Frigg’s day(爱神日)
Saturday—Saturn’s day(土神日)
另外,月份也与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有关。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10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
4.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进行日常交际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之一。教师应在把握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意识。
4.1通过问候语渗透文化意识
在问候语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相去甚远。中国人见面常问“去哪儿?”、“忙着呢?”、“吃了吗?”等等,以示关心。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这被认为窥探别人的隐私,干涉别人的自由。在英语中打招呼的用语是“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如果是谈话式的问候语一般为“It’s a fine day , isn’t it?”或“Do some sports?”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而恰当地把这种文化差异渗透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得体的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4.2通过称谓渗透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通常先说姓后说名,而英语中却是先说名后说姓,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内容。英美国家把男士称为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Ms(不明婚否),Sir和Madam单独使用。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不分年龄、地位都可以只呼其名,包括兄弟姐妹。在我们的文化中学生通常要起立后说声“老师好”方才就座,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通常不需要起立,问好的用语是“Good morning, Miss ( Mr.)…”或者“Good afternoon, Miss(Mr.)…”。针对此方面的内容,老师也可以适时地告诉学生“老师”在英语中表示的是职业,不是“称呼语”,一般不说“Teacher Wang”或“Teacher Zhang”等。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老师应该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
4.3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应该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不断汲取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英语文化意识,又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英语和母语的关系。
4.3.1充分挖掘教材中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涵义的介绍。比如教师在讲到动物时,可以告诉学生汉语中的“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半为贬义,如“走狗” 、“狗眼看人低”等,但英语国家对狗的看法却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把狗当成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故有下列说法: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在数词中,英语国家的人把“7”看成是幸运数,而“13”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常生活中,车牌号、门牌号、座位号等都竭力回避“13”。又如,在英语中有一个表示“非常容易”的习语为a piece of cake,在汉语里,相应的词为“小菜一碟”,这两个成语就折射出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只有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背景,才能用英美人士的思维去思考。如我们最常见的“dear”、“love”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也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些词一般只用于亲密朋友及家人之间。
4.3.2利用对话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要适当地导入英美国家的文化。如在教授“How nice!”时,要向学生渗透: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How nice!”夸奖你的东西时,你应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在他们眼里,young代表生机、希望,old 则代表无用、累赘。“收入”、“去向”和“婚姻状况”等问题也是他们不愿随便被问及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4开展主题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在特定的节日里给学生开展有关主题活动。比如,在学习有关“Christmas”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Christmas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会说什么,要唱什么歌曲,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如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Christmas gifts、stocking(长统袜)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Christmas这个文化主题,举行意趣盎然的Christmas Eve活动。教师不妨多给学生开展这些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5开拓第二课堂,拓宽文化视角
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我们可以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的英语歌曲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的文化。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拔,再推至年段,进行年段评比,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等。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小品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同学们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力争能以目标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可以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
5.结语
总之,语言作为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逐步扩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贾嫦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5]李梅.小学英语教学也要重视英美文化知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1).
[6]林爱姣.小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J].基础英语教育,2004,基础英语教育第六卷第6期:50-52页.
[7]刘冬梅,赵翠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J].学科教学探索,2004(9).
[8]朱苑芳.Good To Know—小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好平台[EB/OL].东莞市小学英语教研网优秀教学论文专栏,2010.
[9]林初锋.小学英语应该加强文化内涵的渗透[EB/OL].台州教育网,2007.
[10]龚亚夫等.PEP 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