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几个“≠”
语篇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几年来,广大一线教师通过阅读理论书籍、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对语篇教学中倡导整体语言教学理念、遵循先整体到局部再整体的路径、采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语篇教学低效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然而,笔者在最近观摩的一些课例中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专家的理念,导致语篇教学矫枉过正;有些教师盲目地仿效名师的课堂,导致语篇教学形似神非。
一、强调整体≠忽视局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绝不是语音、词汇、语法等各语言部分简单相加的和,它将语篇看成是一个具有完备功能的整体,认为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智力、情感的载体,既有语言上的功能,知识和认知上的功能,也有道德熏陶、美感培养、思维训练和智力发展的功能。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先整体呈现语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语篇,这一点无可非议,因为这样能够从语篇的角度训练和培养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一味地注重语篇的整体教学,认为只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来学习和理解语篇,学生自然就会掌握语篇,从而忽视或放弃语篇局部的语言知识点。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 PartA时的教学步骤:
Step1 Watch and anawer (观看整个动画,并回答问题)
What are Su Hai and Su Yang looking for?
Step2 Read and choose (阅读整篇对话,并完成选择题)
Where is the camera? A. In Su Hai’s bag. B. In Su Yang’s bag.
Where was it a moment ago?A.In Su Hai’s bag B.In Su Yang’s bag.
Where are the films? A. In Su Hai’s bag B. In Su Yang’s bag.
Where were they just now? A.In Su Hai’s bag. B.On the ground.
Step3 Fill in the form (教师校对上述问题答案时,完成板书上的表格)
What |
|
| ||
Time |
a moment ago |
now |
just now |
now |
Where |
|
|
|
|
Step4 Read and judge(整体阅读对话,并完成对话下面的判断题)
Step5 Read the text (跟读录音,模仿语音语调)
Step6 Retell the text(根据板书上的关键词、表格、图片等,复述对话内容)
Step7 Read, choose and complete.(阅读下列短文,选择合适的词填空,使短文意思完整)
(Helen is ill at home today.Su Hai is telling her about the Sports Day on the phone in the playground.)
I am very _______today,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 Bye.
(camera were excited …)
乍一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语篇教学的整体教学思想,思路清晰,形式多样。然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从Step1的语篇呈现到Step7的完成短文,所有活动无不从整体角度出发,对语篇中的词汇excited/exciting 等重要语言点忽略不计,对Be动词的过去式(was/were)只作蜻蜓点水般的处理。笔者在听课中发觉大部分学生对Be动词的过去式的理解模糊不清,复述语篇语言比较单薄,完成短文填空也比较困难。这样一味地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的语篇教学,只能使语篇学习囫囵吞枣,处于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状态,其实质上影响了语篇的理解,使得语篇教学缺乏语言知识点的支撑而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位教师不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曲解了语篇整体教学的本质含义,误认为采用语篇整体教学就不能从局部上去教学语篇的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点,从而导致语篇教学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只注重整体或只关注局部的语篇教学都是片面的,语篇教学倡导整体教学并不是忽视或放弃局部教学,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准平衡点,让语篇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体现主体≠放弃主导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的过程从“以教定学”变成“以学定教”。目前,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对语篇话题的兴趣,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巧用“Learning tips”渗透学习策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课堂教学结构毋容置疑,它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力量源泉。
然而,部分教师为了在自己的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迷失了方向,自主探究变成了放任自流,教师成为了袖手旁观者,学生成为了一只只迷失方向的小羔羊。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Seasons PartA 语篇时,师生自由交谈导入后,教师问学生是否想了解纽约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及人们的活动,结果学生非常想了解,于是教师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对话,寻找信息填表,而自己则在一旁无所事事,此时课堂由于缺乏了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成了一盘散沙,最后校对反馈时只有几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才勉强说出答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为了体现学生主体而放弃教师主导的语篇教学,误解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长此以往,不仅会养成教师的教学惰性,而且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师生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语篇学习策略,独立学习语篇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地引导和细心地指导。因此,语篇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三、复述语篇≠复制语篇
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文本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可以巩固和检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增强语言积累,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复述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笔者也时常在课堂中观察到,绝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理解语篇后,通过示范和指导,采用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篇复述,从而来检测学生学习语篇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有些教师让学生复述语篇时,不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就是要求学生原原本本地背诵语篇,甚至部分教师还让学生上台复述时带上书本朗读。这些“顺理成章”的语言输出活动貌似复述语篇,实质是复制语篇,是一种形式上的语篇复述。这种现象甚至在省级语篇阅读研讨课上也时有发生,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复述不是简单的、机械被动地重复、背诵,而是经过自己大脑言语中枢的加工,创造性地再现已知语言材料的内容。因此,对于缺乏一定语言知识积累的小学生来说,为避免复述时机械地背诵语篇,首先教师在复述前一定要做好示范,给予他们足够的信息提示(如插图、表格、关键词、问题等)和教具准备(如头饰等),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程度的复述要求,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能针对语篇情节说上几句即可,基础一般的学生要能按顺序简要地复述语篇的主要内容,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创造性地复述语篇,如改变体裁复述、改变人称复述、改变结构复述等,然后在小组内充分准备后上台展示,对于学生在复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中途打断,等复述完后再一起纠错,要尽量采取表扬肯定的语气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复述活动,为他们创造能用英语表达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四、阅读语篇≠朗读语篇
小学阶段语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其价值主要体现于阅读教学,它以阅读语篇为基本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语篇阅读技巧,从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在小学英语语篇课堂教学中,语篇阅读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在课件中为学生朗读配上背景音乐,他们误认为朗读是检测学生语篇理解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是语篇教学的关键。殊不知,仅靠单一的阅读活动方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除了朗读,默读也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阅读方式。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是为了练习和提高学习者的语音能力。而默读是无声的阅读,实际上是用心在阅读,是为了理解的阅读。一般情况下,朗读会分散注意力,干扰大脑思维,影响理解,另外又需要发声器官的介入和相关肌肉的运用,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严重制约阅读速度,因而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
朗读与默读各有千秋,二者对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也相对而言,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和要求以及阅读的内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while-reading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应选择以默读为主,post-reading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读后检测阅读的质量,并做一些复述型的语言活动,应多采用朗读为主;又如对于情节丰富、语言生动的对话式语篇应多让学生朗读体验,而对于内容枯燥、情节复杂的短文式语篇应更多地选择默读。
因此,在语篇教学中一味强调朗读而忽视默读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教师只有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朗读和默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栓保 “正确认识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江苏教育》2009.9
2. 张伊娜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误区扫描” 《江苏教育》 2009.9
3. 王咏梅 “找准建构主义思想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 《小学教学研究》2010.1
4. 叶 隽 “浅谈默读与朗读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福建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