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摘要】:《牛津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研究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尝试直接从A板块切入,整体听读语篇内容,感知全文,语篇所呈现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形式、语言结构的教学模式。我们确立了整体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第一课时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目标就是中心,中心的确立突显“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三个基本点是:适当铺垫,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问题设计,组织语言输入的层度;适当运用,检验语言输入的效度。
【关键词】整体性教学;第一课时;设当铺垫;问题设计;适当运用
《牛津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始于2006年2月,从发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常规教学模式之间的反差现象开始研究第一课时,即A(main scene/dialogue)的教学模式。根据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A板块是语言的功能,是语篇的整体呈现,B、C板块是词汇、句型,是语言的结构。功能在结构之前,语篇在词汇、句型之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B、C板块入手,第一课时内完成重要句型、词汇的学习,第二课时再进入A板块话题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教和学的理念与手段主要依靠教材来体现。于是我们研究如果顺应教材的编排意图,尝试直接从A板块切入,整体听读语篇内容,感知全文,在整体的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形式、结构的教学模式。
在两年的教学摸索实践中,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认为只要直接从由A板块切入教学的课就当作整体教学模式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只要在第一课时就做到对A板块的呈现,初步感知就归结为语篇整体性教学了。后来在研究中我们逐步发现,所谓整体性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是不是在第一课时呈现了功能板块,而在于教学时结构和功能的先后顺序,如果仍旧是在教师引导下先学习词汇、句型,突破了功能板块中的生词、新词后再来听说读对话,那还是结构性的教学模式。只有在整体进入语篇板块(即A板块),通过听、读、问、说、写等方式,在情境中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教学模式叫做整体性教学。
尤其近两个学期,我们把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下的第一课时模式又进行了推广和巩固。确立了整体性理念引领下的第一课时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目标。目标明确了,中心就不会偏离。A板块的目标必须定位于:正确理解、初步掌握语篇内容,较流畅地朗读语篇、初步表演对话或尝试运用交流。三个基本点是:进入语篇前的适当铺设、引领理解语篇时设计问题、学习新语言之后的尝试运用。在一届IATEFL国际年会期间,在主报告中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Swan 提出观点,要保证大量的comprehensible input,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意义的输入上。语篇作为信息处理应执行“由粗至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并首先采用听读结合的方式组织信息的多层次输入。
一、确立中心,突显“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A版块的功能目标,即正确理解、初步掌握语篇内容,较流畅地朗读语篇、初步表演对话或尝试运用交流。A版块给我们呈现的是主要话题、情境,展示的是语言的功能,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强调可理解性的、一定量的输入。通过听和读来输入,读是为了获取信息,需要理解,需要有一个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的过程。同样听的过程也可以分为pre-listening,while-listening,post-listening。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铺设、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进行对语言知识的精讲精读,“精”是指精细的,经过老师加工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而这些精讲精读的知识结构,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词汇句型练习,而是在深刻的情境中、上下文中、话题中的知识,对于学生由知识转化成技能,从而形成综合语言能力有很大作用。一来情境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便于以后自己学习时的举一反三;二来学生在上下文中学习知识结构,接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语音材料。英语磁带具有发音准确、语调优美、生动形象,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英语语言的自然、流畅、优美,在指导学生跟读、仿读时,鼓励学生看谁读得准确、读得优美、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从而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三,正是学生在逐步理解、不断听、读等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输入,知识在层层活动中得到储存、内化、消化,为以后的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适当铺垫,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
克拉申(1982)曾指出对于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法进行输入,一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提供适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推导有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地理解。但在实践中,铺垫什么内容,铺垫到什么程度,是很难把握的。只有真正内化了整体性教学的目标,对第一课时的设计框架了然于心,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恰到好处。
以牛津小学英语4B Open day为例,进入课文前,我让学生猜谜,根据课文的重点,我设置了三个谜语:①It is a room. It’s big and bright, there are manyboys and girls in it. They have classes in it. They have Englishclasses, Maths classes, and Chinese classes in the room. What’s it?(谜底:classroom )学生猜出答案,认读单词/*5*klB4srJm/,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双音节词重读/klB4s/,弱读/rJm/。②It’s a room. It’s big and bright.Children have music/5mjU4zIk/*lessons in it. They sing and dance in it. What is it? (谜底:music room)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音标/5mjU4zIk/来读准词汇,并且根据学生的猜测,得出谜底,操练music room,注意重读音节/rU4m/的读音。③It is a room, too. It’s very big and bright. There are many many books in it. We can read in the room. And we can borrow /5bCr[J/(借)books from it. What is it? (这个谜语学生可能只会猜出中文意思,老师鼓励并呈现出音标/5laIbr[rI/和词形划出音节让学生初步认读,最后音、形、义三者合一,整体认读操练。 )谜语的设计是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有效地呈现了课文的重点词汇,更是引导学生在猜谜这个感兴趣的活动中自觉认读句子,并且3个谜语本属一类,具有共同的big and bright的特点,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课主题,又突出了重点词汇的铺垫,加上文本中的大量有声输入,突破难点。
在牛津小学英语3A Let’s go to the park.A板块的设计中,我巧妙地把同学分成四大组,plane team, bus team, car team, bike team, 利用儿歌巩固学习,凝聚一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展开竞争的背景下学习组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内化组名,突破重难点。以上两个案例说明,铺垫的形式、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只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铺垫的内容必须要是本课的知识目标,体现目标意识,突出话题的功能性。
三、问题设计,组织语言输入的层度。
提问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获取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渠道。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牛津小学英语4B Let’s go by taxi.一课为例,A板块呈现了四小段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获取主要信息:Nancy和Liu Ta乘公交车去剧院,但由于那辆车不到剧院,而且时间晚了,他们就乘taxi去的经过。这个板块中的四幅图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进行语篇整体性教学,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初步指导。在进入课文时,老师首先用 “Where are they going?”设疑,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猜测,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联想可能去的一些地方、设施,接着老师让学生听录音,看flash, 学生就能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catch the ideas. 这样的过程来导学,突显了语篇的整体性,突出了整体听说的目标性,同时也引出了重点内容,为有效的突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上个问题是高屋建瓴,从概括归纳的角度来理解语篇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指向具体的细节了,“They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by bus , but at last,they go by taxi. Why?”在层次方面有进了一步。学生把视线集中到中间两幅图片上,听读、理解、模仿、朗读,教学点从整体转移到细节,从功能转移到结构,在这样的层次中间,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从提问的角度来说,有针对语篇内容的提问和针对语言形式的提问。针对语篇内容的提问,要注意概括性和细节性的有效结合。因为概括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关注到整个语篇而非局部,细节性的提问能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语篇内容。针对语言形式的提问,因为形式单一,所以要适时精用,忌滥用,以免造成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尽量避免为提问而提问。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心中不仅要有教学目标,还要以人为本,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彰显教师的引导艺术。问题的设计要能顾及到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适当的引导和准备,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找到答案,帮助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适当运用,检验语言输入的效度。*
Ellis等语言学家曾经说过,学习语言包括三项内容,即“背诵”(learning byheart)“习惯养成”(forming habits)和“运用规则”(acquiring rules)。在这个基本点,我们讨论“运用规则”的问题。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理解、掌握语篇内容,并能较流畅地朗读语篇、初步表演对话或尝试运用交流。我们经常在教学中采取“朗读对话、表演对话” 等方式来让学生尝试运用,倘若要求学生将对话改成短文,改变人称,复述课文内容,体验语言、实践语言、咀嚼语言和欣赏语言,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是以牛津小学英语4B Let’s go by taxi.一课为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复述的方式来体现适当运用的目标。一层是对第一幅图片的归纳,老师指着图片设问:Who?(Nancy and David).Where are they going? (go to the theatre) .How to get there?(By bus) ”如此设问,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感到特别简单新鲜,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归纳: Nancy and David go to the theatre by bus.第二层的复述滚动了一个结果和两个原因,对整个对话进行了改编和复述,老师通过“填空性提问”来提示学生,填空性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除地了解有关顺序、数字、因果关系或更多的课文信息。老师的板书设计就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结构和层次,为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复述的台阶。适当运用,其实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输出”。语言输出分适应性输出(familiarity output)、理解性输出(practice output)和交际性输出(communicative output)三种。适应性输出是对新呈现语言项目的认知、适应和接受的情况。理解性输出是指运用多种方法对有限的语言项目进行“围攻”的练习,旨在操练,以求熟练。交际性输出是指教师让学生自主承担角色,无控制地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在实施三种输出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controlled practice(控制性练习)——semi-controlled practice(半控制性练习)——uncontrolledpractice(非控制性练习)or oren practice(开放性练习)的练习方式。在以上的案例中,老师立足适应性输出和理解性输出,边导边引边放,使学生在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的基础上,对分解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尝试输出。老师在帮助学生归纳时,所呈现的“at first/and/at last”等等过渡连词,无疑是给学生及时补充的“佐料”, 给学生及时补充语言交际时所需的重点词、句,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在这第三个基本点,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集声、景、情、意并存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运用英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A板块(Main scene/Main dialogue)作为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表演对话,能将本课时所学语言进行初步运用,同时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A板块的作用在于它是主要场景,主要语言的整体呈现和语音示范。把A板块作为第一课时,需要做到一下几点:1、在进入语篇学习之前,有必要铺垫,但铺垫要适当,旨在突破重难点,否则将影响语篇学习的有效性。2、要很快地切入课文,整体呈现课文、理解课文,同时进行大量的听、读操练。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候,不仅要注意设计对课文内容的提问,而且要对语言运用本身进行提问,边教边导,学生边学边练。3、完成课文学习之后,有必要设置相关的适当的任务,给学生创造尝试运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包天任,杨治中教授访谈录,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3)
包天任,杜效明教授访谈录,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黄宇,外语自主学习的本质、特性和途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6)
包天任,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和对策,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1)
陈伟芳,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7)
鞠晶 冯展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大班额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7)
袁复恩,创设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