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英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一直记得这两句诗,经常想起的原因,是因为我时常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小时候喜欢语文,但对于写命题作文,现在想起来还会有点余悸。比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秋天"、一些说明文等,上了高年级,懂得了作文的体裁,什么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记得当时我特别喜欢情节悬念的小说,觉得读起来很吸引人。一本新的语文书刚发下的时候,我会一口气从头翻到尾,遗憾的是有些文章大多都是节选的,读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很期望语文老师能早点给我们讲授这篇课文。然而真正上起来,却并没有期待中的精彩,倒有了些许失望的情绪。
现在能记得的是一些琅琅上口的诗歌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诗歌很美,到了师范老师强制我们背诵300首唐诗,每天早上教室里就是一片琅琅书声,不过诗歌我终究没喜欢上,大抵是因为缺乏做诗人的气质吧?现在想想挺后悔的,非常羡慕那些出口就能吟诗的人。
,读初中时,略微读了一些琼瑶的爱情小说,一段时间痴痴迷迷的。上师范的时候,我终于开始读中国人写的书。先是四大名著,接着就是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之类的。甚至开始模仿写古体诗,文言文,也满篇之呼也者的,渐渐的喜欢用一些深奥难懂的成语、典故,引用一些不常见的名言和华丽的句子去装饰内容干瘪的文章,达到唬住别人的目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教师了,渐渐明白能读书真好。闲暇之余除了工作、带孩子,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熟读了老子,吟诵了范仲淹,渐渐才知宠辱不惊的独绝妙之处,在琐碎、忙碌的俗物之中,力争为心灵着一处静谧之处,方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从此只愿走进书中人,走出书来,过自己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