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一时冲动买了一本《庄子》,(我才疏学浅,而现今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感觉读书充电是迫在眉梢了),可买了几年它就睡在书柜中。今年暑假闲来无事打算翻些小说消遣一番,猛然发现了它,于是随手翻了几页,它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了我,天天读它就觉得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在交谈,它给予了我很多的知识,教给了我很多的道理,特别是一些寓言故事更是耐人寻味,我就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故事来谈一谈。
庄子在《至乐》篇里,借孔子的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大意是说,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对它施礼有加,在太庙里宴请它。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其规格不可谓不高,其心意不可谓不诚。但是这只海鸟却十分地忧伤,不敢吃一点东西,也不敢饮一杯酒水,三天就死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一笑,这鲁侯的做法太惊世骇俗了,从本意上来说他的的态度是真心实意的,甚至可以说是虔诚的,但是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鲁侯把海鸟当做稀罕之物来礼敬,却并不知道海鸟真正需要什么,所以盲目的好态度也就起不了作用了。海鸟也许此刻最需要的是饮几口清水,或者是吃几条小鱼,甚者就是闭目养神而已。没有弄明白对方的需要,全然以自己的心思来猜度对方,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对方,态度好则好矣,只是于事无补。无补则还是小事,怕就怕因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反倒使对方受到了损害,好心做了坏事,海鸟的死就是一个例子。
“己养养鸟”与“鸟养养鸟”形成不同的两种结果,这不能不给我们以启示。而在现实中,以己养养鸟的例子比比皆是,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更趋严重。家长们知道这个社会弱肉强食,纷纷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从三岁就必须学弹钢琴,四岁就必须学美术,五岁就必须学芭蕾,六岁必须报名参加奥数班……却没有征求孩子们的需要,他们喜欢什么呢?也许有的孩子有运动的天赋,但家长们急功近利,忽视这一极好的基础而逼孩子坐在桌前弹琴,因为将来可以考级。读书是很重要,但现在不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了,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而丰富多彩的,在学习之余应该“以鸟养养鸟”也。
学校教学中也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差异,而用同一尺度去丈量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而强逼硬塞,我们说,只有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才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教学。当教学触及到属于学生自己的那块精神领地的时候,真正的学习便开始了,整个教学活动才能鲜活。所以,教育者的真正智慧在于发现学生的差异。我们倡导的教学,是不断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在张扬的过程中使好的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好的品质得到纠正。用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的教学,纵使教育者的初衷再良好,由于是违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教学,结果终将重蹈“己养养鸟”者的覆辙。
不是己养,而是鸟养。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鸟儿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清楚需要的前提下,再以良好的态度来对待之,鸟儿们才会活得愉快,长得健康,而鲁侯们的态度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