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老师的《课堂,允许学生沉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人看后感触良多。老师作为一个活动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的喜好。对于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章会希望学生也能爱屋及乌,可是,当结果无法达到老师的预先设想时,整堂课的气氛就难以控制了。
文章中这样描绘大部分老师可能会有的经历:一篇我们很喜欢的文章,课备得极为用心,教学设计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兴高采烈地去上课,结果发现,教学效果和我们设想的相距甚远。尤其是那些精心预设的精彩往往不仅不精彩或许还是问题最多的地方,反而是那些随随便便的课堂倒是总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火花。当最后的教学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时,内心的失落是无法用言语表明的。上学期的师能大赛让我尝尽了个中冷暖。
三年级组选定了《剪枝的学问》,于是我抓紧时间备课,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当我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前,试图和每个学生来一次“剪枝之旅”时,学生的表现让我高昂的情绪瞬间降到了零度以下。我竭尽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和我唱反调,课堂上没见几只举起的小手。我按捺住内心的焦躁,尽量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课堂,可是,我知道自己已经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只盼望这让人煎熬的四十分钟快快结束。学生的沉默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这一班学生还是比较活泼好动的。
这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学生和我都游走在书本之外,这究竟是为什么?苦思冥想了很多次,终究不得要领,而正是这一篇文章,让我恍然大悟:降低自己的标准,不要因为学生没有和自己产生共鸣就感到苦恼。学生和我相比,生活阅历、生长年代和知识积累都存在差异,我又怎能要求他们和我同呼吸共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年级越高课堂就越沉默。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但是可以肯定学生并不是不懂,而是懒得和老师沟通。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现象:整个教室只有老师一人眉飞色舞,学生都闷头看书。这样的沉默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纠正的。
课堂,允许学生沉默,但是这样的沉默也有度的限制,一旦超过这一个度,整堂课就是失败的。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每一次的失败对于我而言都是一份宝贵的经验,踏着失败的阶石一步步成长,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彼岸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