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标准 更多>>
 
 
  新书导航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图书馆>>美文选粹
期待让孩子微笑的教育
发布日期:2011-04-12   点击次数: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第五十六号教室让我心驰神往,也不可避免地让我对于中国教育的现实再一次深度思考。    

今年730日,钱伟长先生逝世,自此,享誉世界的“三钱”全部离世。各主流媒体纷纷以“三钱之后,谁是后来者?”“但愿三钱别成大师的句号”等耸动的标题表达自己的不胜唏嘘之情。很显然的,中国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又一次被提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而上一次则是在去年。钱学森先生逝世前,留下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教师,听到这句话时,不得不感慨,这确实是大师留给中国教育的一道艰深命题!

2005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我想,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从高等学校才开始,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是否如此呢?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我们似乎都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迫使孩子每天不停地做,做,做,除了做还是做,做完数学做英语,做完英语做语文,我们培养的,是孩子的熟练度而不是创造力。再看教师自己呢,那就是相对应的批,批,批,每天只求把这些量化的东西做完便是上上大吉,而“形”“神”却已懒得去追究了。我们培养的好学生似乎都是一个样子,是批量生产出来的。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暇,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于是再去掉一层……最后,黑点终于去掉了,可是那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其实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而我们,却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要求孩子样样出色,以成绩优秀为判别好坏的准则,久而久之,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困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被剔除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哈佛大学曾强调,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只有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实践、想象、怀疑、承担责任、甚至体验失败,杰出人才才能应运而生。我们须时时牢记:社会需要技术熟练的工匠,更需要堪当脊梁的大师。

附件

    Copyright (C) www.wjfrxx.cn;All Rights Reserved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62072号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