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点亮课堂
——听《我要攀登》有感
纵观这一课,最明显的就是以同一个活动内容“金鸡独立”贯穿始终。这个活动呈现的时机亦不一样:课前、课中、课后。仔细分析活动意图:
课前“金鸡独立”我个人觉得主要是活跃气氛,调节紧张的气氛。因为对于这一活动教师没做任何的展开。
课中“金鸡独立”则是在掌握一些方法,唤醒只有勇于挑战、不断攀登才能取得进步、收获精彩这一道德情感后,对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能学以致用、不断激励自我的一种检测。这是面对部分学生展开的一活动。
课末“金鸡独立”则是在整个班级展开的自我命令,这一环节估计是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灵活机动处理。这也是一种学习检测,只不过是面向了全体学生。
品德课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唤醒内在的道德认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活动存在两大问题:
1、活动有形式主义
课前活动显然只关注到了学生的情绪,却忽略了活动的实质价值。这里教者完全可以在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建构其联系,教师可以及时采访学生,抓住学生畏难的情绪和放弃练习这些表现,巧妙迁移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困难,这些困难有如一座大山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我们有些人望而却步,从而揭示课题。
2、活动有重复之感
课中、课末两个活动内容完全一样,师生双向活动基本一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有什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道德体验从根本上是趋向一致。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让多数人习得,想检测大部分学生是否形成了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我觉得完全可以合二为一,让全班学生一起来体验,一起来挑战自己。
因为教者采用的是同一活动内容,所以我觉得活动之间要抓住联系,要各有所侧重,以避免重复之嫌,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在课前活动时,教师要侧重所面临的困难;课中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发现教师面对的都是在活动中遇到晃动后继续站立的一些同学。事实上,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倒下后又继续练习,而他们却被老师忽略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的精神更难能可贵。因为在生活中,有些事不是靠一次的努力坚持就能战胜、成功,他需要无数次的努力,需要跌倒后爬起的勇气,正如课中那些一次不行就接着练的那些学生,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放大、引导:同学们,这就是坚持!这就是不轻易放弃!相信有这份勇气与努力,你一定能收获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