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布时间:2013-06-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丽萍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 ,学生周围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实际教学的有效性。人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教材资源 环境资源 人本资源 网络资源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我我将教学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根据学生的需要,挖掘教育 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时空,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打开《品德与生活》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品德与生活》教材又常常以了了数语和简简单单的几幅画的形式出现,真正成了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因此,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是上好《品德与生活》的关键一环。

 (一)、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 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我就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同时,教材中的图片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我并没有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在组织活动时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遭遇进行重组,以儿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叙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教学《防暑降温》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垂头丧气的柳树形象,并以此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柳树为什么垂头丧气呢?运动的小朋友怎么会昏倒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入手来讨论切实可行的防暑降温方法并付诸行动。

(二)、灵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如教学《脏乱的害处》这个主题,教材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周围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朋友,说说朋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朋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朋友做点啥?引导孩子加以关注,从小树立公德意识。

(三)、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对于留白,有时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还可以让他们绘画,这种方式比较常用,有的还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展示。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周围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少先队广播站和图书馆、电脑室等专用教室,让《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时间在与其他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在年段、班级和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中,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德育空间。新学年刚开学,我发现二年二班任小雨同学课间追跑打逗的现象和课上不听讲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按照《与同学相处需要什么》这一 主题开展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秩序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育该生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学校生活。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 活动,给以奖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少变化。

(二)、挖掘家庭资源 学校活动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子,或是一个小结、一个展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在校内、在课堂上当场实施,必须在课前进行或课后延伸。再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发挥家长在学生身心成长历程中的作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点。为此,我有意识地创设从家庭生活中提炼的课堂情境,让生活事件、生活问题参与到课堂中,让孩子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认真地找一找,仔细地想想解决方法,让他们在模拟的课堂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如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父母很注意他们的个人卫生,在教学《从小讲卫生》这一课,我注重孩子对个人卫生的养成教育的体验。课堂上,我创设一个整洁小天使从小朋友的衣服、身上和书包中找它愿意交的好朋友的情境,被找到的孩子脸显出幸福和自豪的表情,没被找的的孩子连忙叫着老师,老师我也要学,回家我自己来。学生马上有了要参与体验的兴趣,接着我把课堂设计成一个,让哥哥和姐姐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并模拟孩子的生活情境让在孩子在(刷牙、洗脸、洗手、洗脚和剪指甲)中选择一项来完成,把生活带进了课堂,很多孩子在自己做好的同时还教会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整个课堂就象是在一个家的兄弟姐妹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给爸妈一个惊喜》、《快乐家务》等课,则需要课后的延伸和家庭的配合。

(三)、挖掘社区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积极利用公园、书店、公安分局、交警中队、消防大队以及社区中的各种公共设施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不放过城外风景秀丽的大伙房水库、植物园、海洋馆的育人作用,做到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让山山水水、让社区中各种公共设施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在教学《从照片看祖国》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吃、住、 行、购物、通讯、娱乐几个方面的内容去开展调查,学生在课前按照要求,分别到大街上、菜市场、小区、超市、公园、餐馆�6�7�6�7这些地方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去熟悉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机构,去感受、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机构给自己和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油然而生喜爱、保护这些公共设施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生真真实实地回归生活,体验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深化了自己的道德认识。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在活动组织上,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互联网上收搜教育资源,让学生从海量的资讯中甄别真伪,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运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景,也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与大家共享。在《脏乱的害处》这一节教学前,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到许多信息。如:1、(计算机出示黄果树瀑布的照片)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雄伟、壮观的瀑布,可现在,它变小了,水也不干净了;2、现在人口增长,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在增长,污染了农田。3、(计算机出示塑料泡沫盒,一次性纸碗)这些泡沫快餐盒,几百年不会腐烂。4、北京经受沙尘暴的袭击,现在人们出门不得不围上沙巾。5、(计算机出示一组数据)一家餐厅一天要用200 500 双一次性筷子,市场上有多少家餐厅?现在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及日本的四分之一,大家太对不起大自然了。6、(计算机出示纽扣电池一个)这么小的一粒电池,可以让10 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60 万升水受到污染。网络学习,丰富了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又如在交流环节中,通过网络展示了师生搜集到的环节污染现状:冒着浓烟的工厂、被垃圾堵塞的河流、被猎杀的野生动物�6�7�6�7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触动,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四、人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是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和智力因素,他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对教育情景进行即时的加工处理,发挥其最佳的教育功效。因 此,在组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人的作用,除了自己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外,我也十分重视学生家长和一些特殊身份人士的作用,时常邀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如教学《我的烦恼》这个主题活动时,我录了两位同学的家长:一位是特困生的家长,一位是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家长。请家长讲讲他们在家中孝亲敬长的事情。在组织《查查疾病源》和《从小讲卫生》这两个主题活动,我又请来校医进课堂给大家讲解。由于专业对口,校医讲得清楚、生动、有趣,学生们特别爱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我还会经常注意到,不能总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总是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多教他们一些知识,通过教师的演示多给他们一些感受,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最大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本来可以培养的能力。我总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做,将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也作为一种活动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夏天》之前,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水资源污染浪费的现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没想到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学生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下了浪费水的现象,有的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看到后的感想,有的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相机拍下了相关的照片,有的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了浪费水的数据。并在他们的努力下设计制作了各种形状的告示牌、节水计划书,写出了充满童真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广告语和儿童歌谣,学生的创造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愈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只要我们能努力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从多角度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相信一定会为未来的《品德与生活》课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