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3-06-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丽萍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人本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以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课程资源   文本   人本   环境   网络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种活动型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狭义的讲,就是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又不拘泥于教材,并有所创造;广义的讲,就是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极的补充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文本资源、人本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呢?

一、合理开发文本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随着课改的推进,只要翻开(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插图新颖、色彩柔美的搭配版本,让学生爱不释手。它呈现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留给学生的空间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1、激活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实验中,教师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新课程的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的。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图,就事论事。要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传承的价值目标。

2、巧拓教材留白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所以,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碰撞、激活,然后再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造。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杖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3、丰富自主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可以这样认为:课堂学习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但不是用纯粹的现实问题来充实课堂,而是还原、再现生活,更是提炼生活。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于是,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生活化,不只是活动主题,小小的细节之处,也尽显浓浓的生活味,让学生融入真实的学校生活。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下课了放学啦》这课,在学生学了下课后该怎么做时,我让他们观看了一段他们平时下课后做法的偷拍录像,这样一比较,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呈现一种生活性的教学,使儿童更好地再现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二、巧妙利用人本资源

人是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和智力因素,他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对教育情景进行及时的加工处理,发挥其最佳的教育功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人的作用,除了教师要发挥其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外,我也十分重视学生、家长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是最大的资源,她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她还为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冬爷爷到底怎么样?”首先,我给学生设计了三条寻找冬天的线路:在我们的身上找、在我们的家里找、在大自然中找,比一比哪一小组找到的冬天最多。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从我们身上看:小朋友穿了厚厚的棉衣,戴帽子,嘴唇干裂,手脚长冻疮了。从家里看:我们晚上盖厚厚的棉被了,玻璃窗上有霜。从大自然看:下雪了,梅花开了……。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是无穷的。

2、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帮助解决学生的一些现实生活问题。例如,我班有一位叫刘叶的学生,她从霍堡来大泗读一年级,住在外公家。因为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一下子离开父母觉得孤单无助与担心。每天乘校车来校,一到学校就开始哭了,担心放学后怎么回家,谁会在站点接等等。这可怎么办啊?正巧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拉拉手交朋友》,主题就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相互认识、交朋友,帮助新生消除胆怯、畏惧心理。于是,我就把这位同学作为这一课的主角,让班里的小朋友为她出出金点子。意料之外的是刚说到班中有一位小朋友想让大家帮忙,胆小不敢乘校车时,全班脱口而出喊出了刘叶的名字。我又惊又喜,原来学生们早已观察到了,早已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问题来源于学生,就让学生去解决吧。这时学生的兴致可大了,个个举起了小手,争着想帮她。教材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中有许多的资源,一年级小孩子胆怯,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但也是教师必须慎重考虑解决的问题。把学生换成课的主角走进课堂,让学生想办法帮助同学,自然会兴致高涨,积极参与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回归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看的见、摸的着、感受得到的事,帮助学生构建道德认知。

3、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课程资源,家长的发动与配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家长就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给孩子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检查督促,以促使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这就是需要家长朋友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活动。比如上二年级下册《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这两课。同时,本课程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朋友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一些资料。如上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这课。学习纷纷拿来了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也精心地准备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同学们之间愉快地分享了故事中体现的浓浓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三、充分挖掘环境资源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

1、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校报,图书馆、电脑室等资源。如上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有顺序地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方,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我还带学生到楼梯上去练习“上下楼梯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理解了什么叫“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靠右走是为了不和别的同学相撞,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2、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大胆地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的综合实践社会网络。节、假日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参与社区里举办的各种娱乐活动;与家长一起参观邮电局、医院、派出所、消防大队以及社区中的各种公共设施。这种方式不但能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真正的社会生活,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服务。

四、积极运用网络资源

电脑多媒体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能给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教学效果。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丰富的文字资料,生动形象的图片,充足的信息可以使人思路更开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学习二年级上册《中秋和重阳》时,考虑到学生对于一些中秋和重阳的习俗及故事是不太了解的,而网络上中秋和重阳的资料就非常的详实丰富。我就在课前布置了作业:上网寻找中秋的习俗和故事,上课时介绍习俗、讲故事。学生找到了很多,上课时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因而《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是立体的、多样的、综合的。任何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因素,都应该进入《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研究的视野,并对之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我们多动一点心思,善于独辟蹊径,相信未来的《品德与生活》课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制定

2、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至第四册教师教学参考书

3、于建华.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用好身边“活教材”[J].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4

4、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年第6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