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实践
(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
教材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品德任课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用教科书教”。我们农村小学音像资料缺乏、多媒体设备欠缺,在这样的条件下,积极开发课本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创造性地、恰如其分地用好教材,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品德教材中有丰富的生活图片,这些图例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某个生活场景,它们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指导与提示着学生的活动。
[案例]《我是小学生》
一年级上册《我是小学生》“看我多精神”这个版块,教材中有三幅图,这几幅图分别表现了学生坐、立、走正确的姿势。
(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例展开教学。)
师先出示“坐”的图片:有一个小朋友叫小钟,他坐得可端正了!你们想不想像他那样坐呢?
学生齐声答道:想!
师:那好,你们仔细地看看,小钟是怎么坐的?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这时,教师顺着他们的回答,结合图片,进行了一场“模仿秀”活动:老师请那些坐得最好的小朋友上来示范,并夸他们是“坐如钟”的好孩子。在老师的夸奖声中,上台来展示的小朋友可认真了。他们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小嘴闭得紧紧的——一副一本正经的模样。“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激励情感的方法。”台下的孩子看得羡慕极了,也纷纷自觉地模仿,有的孩子自己纠正自己的坐姿,有的同桌之间相互提醒纠正。这时,这位有心的老师拿来照相机,咔嚓咔嚓留下了孩子们的飒爽英姿。在学完了“立”和“走”后,老师又把照片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孩子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发出:“我要做个有精神的孩子,有精神的孩子多光荣!”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教材,引导“教室里的孩子”与“图片中的孩子”对话,又及时地捕捉了课堂上的儿童这份宝贵的资源。孩子们正是在不断地模仿中,学会了正确的坐立走。
(二)以“生”为本,合理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他们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让课程包含许多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我校生源的一大特色是:外来民工了女占68.6%。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四川、河南、湖南、贵州、陕西、安徽等九个省市,这些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孩子,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生活经历、理想憧憬相聚在一起,构成了品德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班里的孩子按省份的不同分成九个组,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然后每个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介绍。这样的环节,上台交流的孩子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校另一个可利用的学生资源是乘车学生。由于村小撤并,君堂、城原、建丰、北荡、五团等村的学生因为离学校远,每天,这些学生由公交车接到学校,中午在校就餐,放学后,又乘接送车回家。这样的学生有200多人,占学校总人数的23%。如何用好这一独特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呢?借鉴网上别的学校的经验,我们寻找教育的结合点,经过研究,制定以下品德教学的思路:
教育点 |
教材链接(浙教版、人教版) |
行为落实点 |
互助教育 |
一下《我帮你 你帮我》 五上《让我们同行》 |
乘车时互相帮助 乘车时互相帮助 |
惜时教育 |
三上《寸金难买寸光阴》 |
利用等车与乘车时间进行学习 |
勤学教育 |
三上《做学习的有心人》 |
利用等车与乘车时间进行学习 |
劳动教育 |
三上《生活中的你我他》 |
了解司机叔叔的职业特点 |
宽容教育 和谐教育 |
四上《当冲突发生后》 五上《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下《发生冲突怎么办》 |
分析处理乘车时发生的冲突 宽容同伴在乘车时不小心的错误 分析处理乘车时发生的冲突 |
规则教育 |
四下《集体处处有规则》 |
遵守相关的乘车规则 |
交通信息教育 |
四下《交通连四方》 |
从接送车入手了解家乡的交通 |
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
五上《红绿灯》 |
利用乘车机会,一路了解交通知识,认识交通标志 |
表格“左边一栏“是我们品德课程标准中需要落实的一些教育点,”中间一栏“是与教育点相链接的品德教材,而”右边一栏“,是我们可以利用“乘接送车”这么一个大课程资源去落实教育点的行为落实点。
从上边的案例中,我们体会到:看似身边最寻常的东西,看着它,想着它,也许你的灵感会告诉你,这可以成为品德教学的资源。而对我们身边特有的东西,我们更要多多留心。因为特有的资源,对本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真实的,难得的,一拿出来讨论,大家都是容易产生共鸣的。
(三)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和社区资源
1、校园的人力资源: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里,学生是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校园里的职工同样是一种课程资源。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在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尽管学生每天都要经过校园大门,经过传达室,可他们不知道在传达室工作的老爷爷姓什么;尽管学生的小黄帽、红领巾丢了,要去老爷爷那里领取或购买,可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对老人说声谢谢。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我安排了“现场采访”的教学环节: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师:我们天天和他们见面,但他们姓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也不太清楚,现在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吧!
门卫蒋爷爷:小朋友,你们好!我到这里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的工作看起来很平淡:看看门、分分报纸。但我知道:看门的工作相当重要,小朋友要读书,就要有一个安全、清静的环境。我就要管好门,不能让陌生人随随便便进门。另外,我的工作是要管好校园里的财产,所以每天放晚学了,你们回家了,我就一个个教室去走一圈,看看教室里的门窗关了没有、前面的教学楼、后面的综合楼,从底楼到四楼,一间一间看过去。每天,我还要把邮递员送来的信件、报纸分类,再把他们送到老师和小朋友手里。
食堂江阿姨: 小朋友,你们好!我们学校目前,在校吃饭的学生加上老师有七百多人,而食堂只有四个工人。每天,我们从七点开始,就要给盘子消毒、然后开始理菜、洗菜、烧菜、分菜、再把饭菜送到每个教室。一个上午,我们忙得连口水也顾不上喝。中午,你们已经吃饭了,我们还在饿着肚子。吃过午饭,我们又要把你们的快餐盘洗干净。冬天的水冰冷刺骨,我们要洗菜、洗盘子,手冻得又红又肿。我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你们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师:听完了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1:中午我们已经吃好饭了,可阿姨他们还在饿着肚子。听了阿姨的介绍我很感动。
生2:蒋爷爷,你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事,你感到辛苦吗?
蒋爷爷:不辛苦,我觉得能为小朋友服务感到很高兴。
生3:我要对蒋爷爷、江阿姨说声谢谢!
师:对,让我们把心底的感激送给他们!(全班学生一起说:谢谢你们!)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作用。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升华。
当你走进行知小学的大门,就能看见教学楼前的陶行知的塑像、教学楼前八个红色的大字“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校园里,行政楼门厅的玻璃门上的那幅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那样的醒目;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教学楼的楼道口、走廊上都张贴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推出“走进陶行知”的宣讲活动。三至六年级每个班轮流,讲陶行知的故事、背陶行知的名言、朗诵陶行知的诗歌。在品德课上,我们把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的《不小歌》诗集纳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诵读由学生创作的寻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朋友》、《爱校歌》、《我是中国娃》等,在诵读和表演中,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3、社区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我校座落在城北开发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盐北村民委和我们只是一墙之隔,县公安局和交警大队和我们仅隔了一条大马路,校门口就是盐北村的健身中心。出校门往北走不远,就是厂房林立的新型工业园区;再往前走,就是景色优美的海盐大花坛……我们充分发挥周边环境的价值,做到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如浙教版四下《这是我们的社区》一课教学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参观村民大楼,阅览村史陈列资料,聆听村支书介绍村庄概况、村落规划、前景展望等,进行鲜活生动的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爱乡之情。
(四)因人而异,充分挖掘宝贵的家长资源
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更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广泛利用好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假如班上有40名学生,以三口之家来计算,你就拥有了40 *3=120种资源。
1、 请家长来帮忙:低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不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必须有人帮助他,监督他。在很多涉及行为习惯的品德课上,我们很多老师把要求小朋友做到的几条采用列表的方式,让小朋友自评、家长评。家长能否认真履行职责,就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在“做事不拖拉”的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评价孩子在一周内“整理书包”、“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现。一周后比比谁得的星星多。只有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又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时,执教的老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一分钟能做多少事”的小调查。孩子能否完成这份调查,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家长。因为家长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计时,还可以参与一分钟的活动,同时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孩子提供一分钟能干多少事的事实材料,如:在服装厂工作的妈妈一分钟能缝多少个纽扣,能修剪掉多少个线头;在螺丝厂工作的爸爸一分钟能生产多少个螺母,一分钟能把多少个螺母装进盒子,做家务的奶奶一分钟能剥多少颗豆子,去田里干活的爷爷一分钟能种多少棵菜苗……
2、请家长“现身说法”:在执教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这一课时,我事先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让学生在课前采访家长、老师、亲友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事例。在交流中,多位学生谈到了自己家长工作的不易、创业的艰辛路。外地生小强自豪地说:“我爸爸刚来到这里找工作时,他去面试,老板看他个子小,身体瘦弱就不要他。可爸爸不灰心,他去现代职业学校报名学电焊技术,现在他有了熟练的技术,老板就很器重他。”吴宇雯动情地说:“我爸爸身体不好,可他每天还是去蹬三轮车。有时累得生病了也不休息。”沈敏达说:爸爸在养甲鱼的这些年里,遇到了不少困难:甲鱼生病了,可爸爸不懂,他就向别人请教,自己去书店买科技类的书来看。有时甲鱼的销路不好,爸爸就买了电脑,在网上寻求客户。现在爸爸已经成了养甲鱼协的一员,他还把自己养甲鱼的经验传授给别人。她说:“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
确实,每位家长在文化、职业、背景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这些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请家长当孩子的老师,这样做不仅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且让学生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体验到家长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从心底里激起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五)因势利导,充分借助丰富的媒体资源
在品德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用动态的音、形、画能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染,它提高了品德教学的效率,改变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执教《走进宝岛台湾》这一课时,考虑到台湾距离孩子的生活相当遥远。我就上网搜集了台湾风景名胜图片,并把阿里山、日月潭、阳明山自然公园、公园樱花、马路槟榔、城市白天、璀璨夜景等图片经过配乐解说制作成一段台湾风光片;把台湾水果挂历经过拍摄、处理制成一段色泽鲜艳的水果幻灯片;又把搜集到的有关台湾的物产知识绘制成一张张蝴蝶知识竞猜卡;制作、搜集了《乡愁》的动画;搜集两岸人民互相帮助的感人事例及真实的新闻报道;了解本地的台资企业……。这些素材资源经过整合加工,真实地展现了台湾的风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活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当学生在欣赏台湾风景、了解物产这两个活动时,个个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大家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诉说着对台湾的赞美和喜爱。
又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有很多劳动者在为我们的生活辛勤工作。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和信息技术老师一起,来到大街上,来到菜市场,来到医院急诊室,来到马路旁,把普通劳动者工作的情形拍摄成录像……当学生看到黑暗中,清洁工人已活跃在大街小巷时,内心有了感触。五点不到的菜市场已是热闹的景象,这是他们想不到的景象,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看到工作了一夜,满脸疲倦的值班医生,正在给急诊病人看病;看到人来车往的马路上,交警叔叔正在指挥车辆……同学们的脸上多了一份凝重,他们打心里敬佩身边这些普通的劳动者。
确实,多媒体设备把这些生活细节“搬”到了教室里,用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课程的有心人,能根据教学内容各取所需,有效地利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本土资源,巧妙地利用家长的资源,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那么,品德教学必将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