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品德与社会,应重视最新资料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为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道德、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尤应重视最新资料的运用。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什么要重视最新资料的运用
1、教科书资料的陈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动用最新资料。品德与社会课本作为教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可能一年一变。现在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教学资料基本上截止到2003年。在这之后,我们国家在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论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材中引用的资料,已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国情。
2、使用最新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说的新资料是相对教材中的资料而言的,具有新闻性,学生喜闻乐见。如果教师能适当引用最新资料,就会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从长远利益来讲,对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引用最新资料也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教学目的不再是应付考试,而在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已不合时宜。
二、怎样运用最新资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重视最新资料的运用。那么怎样运用呢?
1、变材料中的旧资料为新资料。教材中有许多资料发生了变化。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交通连着你我他”一节的资料介绍中,铁路通车里程5.4万千米,这已是2000年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7.5万千米,继续保持2003年超过印度后,居亚洲第一位。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钢铁产量、粮棉生产、国产生产总值等等。在教学中我们恰当运用最新资料,更有利于学生受到更好的思想教育。
2、运用最新资料说明教科书要表达的观点。例如:关于科学技术的成就,教科书只是笼统地讲述了汽车、飞机、卫星、火箭、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其目的是说明我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将来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如果动用我国新取得的科学成就,学生会受到更大的启发。例如:在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时,教材中只提到了“神五”,若要再补充“神六”的成功发射与返回,甚至再讲到“神七”的2008年的预计发射及届时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学生肯定喜欢,不但能实现教学目的,还能收到更佳的育人效果。
3、适当补充时事资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以上谈的是与教材联系密切的资料的运用问题,还有一些资料虽然书上没有相关的知识,但是如果对这些资料系统归纳,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彩电”这个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其中蕴含着的喜与悲,学生可曾知晓?教师可收集资料做一个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讲座。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有彩电生产企业68家,年可产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实际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5%,已成为全球彩电生产及销售的第一大国。但尴尬的是,彩电大国并非彩电强国,因为作为彩电的核心部件——“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俗称“彩电的心脏”),全部依靠进口。从这个意意义上讲,世界上并不存在纯正的中国“彩电”,严格地讲应叫“中国组装彩电”。然而,到了
三、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修养
运用最新资料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这些资料从哪里来?怎样收集?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科教师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1、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收集的资料应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关。这就要求课任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精神,知道哪些资料对教学有用,哪些资料能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从而使自己能在广泛的资料中选需要的东西。
2、最新资料从哪里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新闻中经常报道这方面的信息。如上面谈到的“神六”、“神七”和“中国芯”问题,就是从报纸和网络中收集到的。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养成看新闻、收集新闻资料的习惯。
3、怎样收集资料。关于这方面的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剪报,可以把需要收集的资料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资料上,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作笔记,从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中发现的需要的资料可抄写在笔记本上。抄记的范围要比剪贴的范围大得多。资料积累多了,我们可以把它归类整理,以供备课时随时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