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教材的开发空间比较大,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自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也将给教学带来困难。因此,作为一名思品课的教师,应该尽量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主阵地,也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说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我们不能钻牛角尖,一味地到课外,校外去寻找,却把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弃之不顾。教教材已落后,但不教教材显然也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首先就要会用好教材。看看《品德与生活》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不再罗列大量道德载体——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照片、画片,几句简单的对话、旁白,学生的作文、日记,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教材提供的资料有效地应用起来外,使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因此,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品德教育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品德教育创设教育的情境,可以使教学由说教向情境转变,拉近教学目标,促进知行统一。例如在教学《欢欢喜喜过大年》中,在引导学生了解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感受过年的欢乐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过年爷爷奶奶带着小妹妹到家来玩, 让小朋友当好小主人。学生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争着要参与。学生们通过演一演,议一议,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礼仪教育,从而明了客人来时应热情地打招呼、说“请进、请坐”等礼貌用语。
2、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本的开发形式。新教材有一个创新处,安排了留白。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所以,教师要充分使用留白,发挥好教材的资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
《天天助残日》中主要介绍了三种为了方便残疾人而建的设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残疾人的困难还有很多。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动脑筋,想象不同的残疾人可能在生活中会碰到的困难。有的学生想到了聋哑人过马路时会发生困难,肢残人在公共场所上洗手间会遇到问题,有的想到现实中残疾人的娱乐设施……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更多地为残疾人服务。在这样的想象中,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忘却自己的身份,投入到残疾人的世界,体会到作为残疾人真得很不容易。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尊重,从而去热心帮助残疾人,关心他们的疾苦,真正地为残疾人办实事,达到品德学习的目的。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做教材的批判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在品德教学中,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
例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中,学生们对照教材中的事例,交流了家人关心、爱护自己的许多事。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爸爸常常对我很严厉,但我知道他十分爱我。”我适时引导学生:和风细雨的爱是无私的爱,难道父母对我们的批评、唠叨就不是对我们的关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教材的质疑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学生们通过思考、探讨,了解到了“严爱”也是“爱”。
二、拓展教育空间,开发学校、学生、家长三者资源
从德育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程的实施还应该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优化组织课程资源。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的人文环境本身就是品德课程资源,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品德教育。
1、环境熏陶促进学生品德形成
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要靠环境熏陶。学生在校园的物理环境布置中耳濡目染,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在学习《我要想你学习》一课后,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贴上身边各方面榜样的同学的照片,让学生觉得更亲切,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再如,在班级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布置,如《我家的故事》后,就可以布置一块“家庭照”园地;《生活中的你我他》后收集一些新兴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照。
2、调动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直接涉及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等渠道,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例如,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物品,网上搜寻等途径了解祖国的发展史。学生从中找到了许多有关祖国的珍贵图片及资料,内容包括物产、名胜古迹、各种纪念品纪念册、改革开放突出成果等。还有一些同学,发现别的班级书架上有一些相关书籍,便去借阅。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兴趣。其实,学生自身的兴趣被开掘出来了,便会使原来不感兴趣、不太关心的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起来,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体验,从而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3 、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发利用现有资源
在学校内,要积极主动与校长、教师取得联系,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比如,在上《我长大了》一课时,需要学生到医务室量身高、称体重;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需要学生参观各种专用教室……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提前与相关教师打招呼。在家庭资源的开发方面,主要是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沟通。如《春天来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引发他们去关注自然环境,把保护环境当成一件最平常最普通最基本的事去做,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次实践活动 “环境小调查”。这项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组织综合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德育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1、角色体验,感悟生活。
组织综合活动,首先重在体验。我们可以组织“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交警”、“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时,正好我校组织全校学生到九龙湖风景区春游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真正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一起摘草莓、捉泥鳅,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
2、观察调查,发现生活。
品德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去观察、去调查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学习《热闹非凡的市场》后,让学生进行 “购物小调查”、“如何置办年货”等社会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凸现品德与社会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3、行动实践,回归生活
要想使品德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孩子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去,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道德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切身地感受并接受道德准则,并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与其千百次地告诫孩子“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如亲自带孩子过一次马路更有效。 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家庭、社区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关心、爱和责任。如教学《可爱的社区人》后,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社区工作者,了解他们一天的工作、学习,体会社区服务者的辛勤与劳累,从而培养学生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人员的劳动。
四、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随着Internet功能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了不可缺失的课程资源。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品德与生活》课程同样要充分利用这现代化资源。而网络资源的开发,可以凭借设计新课型来实施操作。
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张纸一个瓶盖,一些蔬菜水果……都能成为本课程的资源。其实,可利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如果教师始终存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创造的心,那么,必然会开掘出更广阔的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更有效地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总之,本学科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作为新课程品德学科教师一定要积极思考,深入研究,不断生成、创造更多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