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近水皆是课”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和学生资源
(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或者开发的能力不强,那么再充分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再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总结语,对孩子们交流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以及课堂上灵光乍现的教学机智,都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补充。
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而且对学校其他的教师资源也能尽可能地充分利用。
如:我在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时,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生命孕育的过程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呆10个月。妈妈是怎样的感觉吗?”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诉说了头天晚上向妈妈采访的结果之后。我请上了我们学校的“准妈妈”
有的说:“
当访谈结束,
(二)学生是“活”的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本身就是一部鲜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如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就能让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1.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共学、乐学。
现在有些孩子,在家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转,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合作意识。作为老师,我们要想着法儿让孩子合作着学,一起学。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便于学生合作,我们常常把课桌排成四人桌,半圆形,三角形,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在开始合作了。例如在开展“在餐桌上”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组里自由讨论,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交往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分享的过程。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孩子想学、玩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是拥有“创造性”,作为他们的老师,就一定要充分开发孩子的创造性资源。孩子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表现欲,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走进主人公的世界,合理地展开想象演一演。同时孩子有一双灵巧的小手,活动过程中,让小手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等。
二、充分地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春姐姐的脚步》时,我把品德与生活课堂搬到了学校小河的草坪上,那里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有杜鹃花丛,有石桥、石凳,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孩子们在这里寻找春天,和春天在一起……这样的品德课堂充满了灵性,流淌诗意。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社区的各种公共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文化传统等都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春游时,我们来到“舜耕公园”,讲述舜驯服大象、耕耘土地的故事;走进“新华书店”,我们领略书的无穷魅力;路过“步行街”,赞叹家乡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目上。
2.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二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必须需要大人帮助他,监督他。如学了《做事不拖拉》之后,让家长督促好孩子“做事不拖拉”;又如在教《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时,让孩子们从家长口中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故事。
三、灵活地运用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如在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每个小组领到一只小动物,和小动物亲密接触,教师一边指导,一边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画面,把照片输入到电脑里,然后请孩子们阐述自己小组是怎样和动物交朋友的,孩子们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学生在与小动物亲密接触过程中,形成新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的。
“清风明月无本书,远山近水皆是课”。课程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局面。